「我们希望借由一个音乐节的形式,让观众不只是听到当代的作品,同时也可以听到这些作品是怎么来的。」这是卫武营艺术总监简文彬,在首届音乐节提到的初衷。时至2025第四届,艺术节总监陈银淑继续推动目标,并刻意聚焦历史洪流中相对陌生的名字,期待从创作者们「宁静的革命」(注),听见时代风格变化间的幽微转折。

开闭幕的「世纪末」,引发无限探索
在开幕与闭幕音乐会中,卫武营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陈银淑分别安排了奥地利作曲家泽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给管弦乐团的幻想曲《小美人鱼》(1903),和丹麦作曲家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的第二号交响曲《四种气质》,巧妙呈现出世纪末艺术常被遗忘的两个切面。
面对跨入20世纪的不确定,欧洲各地都兴起了对传统艺术的颠覆。比如德布西等人在法国酝酿出奇特的异国之声,带领听者超脱现实。而德奥地区的作曲家,受到「分离画派」(Secession)影响,关注人类内心的焦虑与欲望,最终形成「表现主义」音乐。
泽姆林斯基是站在新旧风格之间的人物,他与学生荀贝格都尝试要瓦解调性,为乐坛带来更内在的表现。但泽姆林斯基在打破的同时,仍旧相信「调性」的力量与意义,因此其音乐听起来经常是摆荡的、五味杂陈。即使是早期的《小美人鱼》,其中仍有许多新颖和声,刻画出主角的爱、无助与恐惧。毫无疑问,其中的手法深刻影响荀白克,进而推动「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出现。
反观居住在丹麦的尼尔森,他受到当时流行于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生机论」(Vitalism)影响,笔下想呈现是工业革命前,人与自然的依存、活力与生机。因此其作品总有强烈的节奏,以及由固定音程「生长」出的旋律线,充满对生命的热情;这些特色都能在《四种气质》中听见。

多媒体展演回顾历史上的魔术时刻
本次音乐节的复合式演出同样令人惊艳。在钢琴家汪奕闻担纲的《月光艾菲尔》中,动画家格果.庞(Grégoire Pont)将一边聆听德布西,一边同步作画。听者仿佛回到印象派乐曲诞生时,捕捉光影的瞬间,同时又透过画家「有节奏」的笔法,进一步感受乐曲律动。
而在「卫武营当代乐团」的两场演出中,还会陆续听到:约翰.凯吉(John Cage)在珍珠港事件后写下的〈我们的(美国)信条〉。这是早于他著名的《4分33秒》的作品,编制除钢琴与打击外,还会播放收音机与黑胶唱盘机。此时,古典乐片段、即时新闻与机械声会与乐器融为一体,一并「把听众拉回生活本身」(凯吉语)。
美国作曲家道赫悌(Michael Daugherty)在1993年写作的《逝去的猫王》,同样融合多种元素,包括摇滚、古典与民谣。他还建议独奏者要换上猫王扮相,并以巨星独特的肢体表现,带出一则「为了追求财富名声,而出卖自己灵魂」的故事。
以及捷克作曲家史莫卡(Martin Smolka)为经典默片《早餐前的幽灵》(1928)写作的配乐。该片原始配乐由亨德密特操刀,可惜已经遗失,这促使后来许多创作者乐于补遗。为了搭配影像中的超现实场景、人体分身等划时代拍摄手法,史莫卡也大幅改变了传统的吉他与钢琴弹奏方式,以创造出「具超能力」般的惊喜氛围。

作曲家与演奏家走自己的路
本届邀请的驻节作曲家托玛斯(Augusta Read Thomas)是美国当代乐坛要角,她在巴伦波因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期间,作为驻团作曲家长达9年。不同于美国主流的低限音乐与新浪漫主义风格,她的创作始终维持「自己的声音」:她非常注重单音、和弦乃至各个声部之间彼此的联系,并在设定好的曲式(form)中,让所有素材「舞动」起来,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音响效果。这种不断「生成」(becoming)的特色,让其作品始终充满力量和趣味,完全没有当代作品中常出现的自溺。
3位受邀的演奏/唱家,同样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匈牙利钢琴家朗基(Dezsö Ranki)是席夫的同学,曾获舒曼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其触键俐落、充满劲道,但又保有自然流畅的歌唱性,是当代重口味演奏中,非常难得听到的醇厚之声。另外,假声男高音贾斯汀.金(Justin Kim)极具戏剧张力的歌喉,以及小提琴家梁仁模融合炫技与冥想的风格,都让人非常确信,在现场将听见经典作品被他们「宁静革命」后的新风貌!
(注)卫武营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陈银淑在策展理念使用的词语,指称作曲家较为隐晦的突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