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门舞集《星宿》(谢春德 摄 云门舞集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感觉亚洲|路径02:身体之间(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分与美学策略

林怀民的亚洲旅程

「找自己」的三度叩问

林怀民第一次的「流浪旅程」是在1972年,他完成美国爱荷华大学写作工作坊硕士学位后,回台湾之前的一趟欧洲之旅,在当时极度封闭与压抑的台湾社会情境中,他到美国、到欧洲,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国内的环境并不适合保存自我,如果出来有个原因的话,那就是出来找自己。」(注1)林怀民在1969年一封写回台湾的信里这样说。欧洲流浪回来后的隔年,他创立了云门舞集。流浪欧洲期间,在瑞士友人家中看到敦煌壁画画册,燃起他寻找自身文化根源的渴望。(注2)数年后,敦煌飞天舞伎的形象被转化入云门早期经典《星宿》(1979)。

1978年,林怀民和云门舞者们在新店溪畔搬石头,寻找《薪传》里在台湾土地上劳动身体的力量与形象,刚过而立之年不久的他,对著摄影镜头这样说:「我们到河边劳动不是在排练,而是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注3)《薪传》之后,他带著云门展开地方与社区巡演,在操场和礼堂搭台为乡里观众演出,紧接著1980到1981年间云门展开3次的「艺术与生活」联展,号召起同一世代的艺术工作者,将艺术带入乡镇民间。那是1970年代外部国际政治情势动荡,内部文化身分板块变动,战后婴儿潮世代的文化人要为「艺术」在台湾社会寻找定位,同时要透过「艺术」为这片土地塑像的迫切年代。

1980年代后期,当时身兼云门艺术总监和国立艺术学院(现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主任的林怀民,展开另一次「找自己」的流浪旅程,这一次是到「陌生」的亚洲。从1986年开始,他数度造访峇里岛、爪哇、印度、中国,「在被灌输了太多西方之后,认识邻邦,进而认识自己。」(注4)继欧美一流舞团的芭蕾与现代舞师资之后,1992年林怀民邀请来自爪哇日惹的印尼舞蹈研究学者Sal Murgiyanto和他的印尼传统舞蹈家妻子Endan Murgiyanto长期任教艺术学院舞蹈系,直到2012年退休为止。

林怀民「流浪亚洲」期间,云门宣布暂停(1988)又重新起步(1991),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台湾解严(1987)、中国天安门事件(1989)、柏林围墙倒塌(1989)、苏联瓦解(1991)。同时,「全球化」的思维与力量正蓄势待发,要以跨国企业资本与新自由主义价值观重新形塑世界样貌,1995年成立的隶属联合国系统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最佳推动引擎及机构象征。艺术产业也投入这全球化大洪流之中,老牌欧美艺术节将眼光投向新兴国家的文化艺术产品,而许多新兴国家也借此机会将自身文化艺术推上国际主流舞台,甚至成立自己的城市艺术节,加入艺术产业全球化的网络。相较于视觉艺术,台湾表演艺术的「全球化」大约晚了10年,云门《九歌》(1993)于1995年纽约下一波艺术节(Next Wave Festival)演出,以及1998年亚维侬艺术节以台湾为焦点,邀请无垢、优剧场、当代传奇、汉唐乐府等团体登上艺术节主舞台,可视为标竿事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林怀民

云门舞集创办人暨创团艺术总监。1973年创立云门舞集,2019年年底退休,执掌舞团的46年间,共编90出舞作。创作经常从亚洲传统文化与美学汲取灵感,编创充满当代意识的舞作,备受国际舞坛尊崇,曾获颁有「现代舞诺贝尔奖」之誉的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其他重要奖项有: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奖、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德国舞动国际舞蹈大奖的终身成就奖等。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