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爱乐首席指挥佩特连科(Monika Rittershaus 摄 柏林爱乐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5╱2026 乐季最前线:国际篇 德国、奥地利

「作品周年」「女性」成焦点 多样策划吸引乐迷兴趣

过去几年的新冠疫情,造成音乐会演出的长时间停摆,重创了古典音乐市场。在庞大亏损的压力下,德奥各大乐团使出浑身解数,设计各式各样的乐季节目亮点,以吸引观众的兴趣。

 柏林爱乐  主打「作品周年」 

有别于过去聚焦「作曲家周年」的主题设计,柏林爱乐(Berliner Philharmoniker)在2025╱2026新乐季改以「庆祝作品周年」作为节目亮点,一口气推出了华格纳《尼贝龙指环》系列(首演150周年)、布拉姆斯第1号交响曲(首演150周年)、比才《卡门》(首演150周年)、史克里亚宾第3号交响曲(首演120周年)、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首演180周年)、巴尔托克《奇异的满洲人》(首演100周年)等曲目,全部由首席指挥佩特连科(Kirill Petrenko)率团演出。

拉图将在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开启新时代。(Aastrid Ackermann 摄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提供)

此外,佩特连科也将亲自指挥今年的除夕音乐会及季末的柏林森林剧场音乐会(Waldbühne)。前者是一场法国歌剧之夜,后者则是一场义大利歌剧之夜。这个新乐季,可说是将佩特连科过去在歌剧界的指挥实力与累积曲目,一次用上,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为了增添演出节目的精采度,佩特连科今年还推出「芭蕾音乐」与「东欧作曲家」为乐季特色,主打斯特拉温斯基、柴科夫斯基的剧乐作品。

另一值得瞩目的亮点是「向萨瓦尔致敬」(Hommage an Jordi Savall):这一季首度邀请将届85高龄的古乐巨擘萨瓦尔(Jordi Savall)登台指挥柏林爱乐,演出他所专长的拉摩、吕利、葛路克、韩德尔之作品。这些曲目,过去并不常出现在柏林爱乐的演出清单上,古乐专家与柏林爱乐的强强合作,相当令人期待。

《罗恩格林》首现台湾舞台广告图片
指挥家胡萨(取自胡萨个人官网)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迎来拉图新时代

随著拉图(Simon Rattle)的入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也迈向了崭新的时代。2025/2026 新乐季的一开始,拉图就重磅推出贝尔格《伍采克》(音乐会形式),以庆祝这部歌剧首演100周年。拉图过去虽非专长歌剧,但在他担任英国伯明罕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时代,就已经以诠释现代音乐而闻名,特别是荀贝格一派的作品,相信这场《伍采克》会精采绝伦、让人惊艳。

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波佩卡(Werner Kmetitsch 摄 维也纳交响乐团 提供)

今年又适逢慕尼黑现代音乐节(musica viva)80周年,以及作曲家亨策(Hans Werner Henze,1926-2012)的百岁冥诞,因此本季节目的另一亮点,是拉图将亲自指挥演出亨策的神剧《美杜莎之筏》(Das Floß der Medusa,1968)来向作曲家致敬。此外,拉图还推出艾尔加的神剧《杰若堤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tius)与杨纳杰克的《狡猾的小狐狸》组曲(Huber 改编版);而在其他管弦乐曲的选择上,拉图的焦点则侧重在德奥系作品:巴赫、韩德尔、海顿、舒曼、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等等。

拉图过去的专长,主要是在浪漫时期与现代的管弦乐作品上,从这个乐季中大量增加的声乐作品,以及特别安排的「BRSO巴洛克」主题音乐会,可以看到他与乐团拓宽曲目的强烈企图心。

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艾索普(取自Wiki Commons)

维也纳三乐团  新乐季风格各异

维也纳爱乐(Wiener Philharmoniker)则选择稳扎稳打,重回以「当红指挥」、「明星独奏家」、「经典曲目」为亮点的保守路线,希望以具有优良传统的「金字招牌」,来确保每一场音乐会的满座率。依据德奥音乐会的习惯,每一套曲目会连演3场,维也纳爱乐在2025/2026乐季,甚至特别将每套曲目安排成「周末两场(午场)+1(晚场)」的形式,方便在地以及外地的听众参与。这一季的独奏家有阿格丽希、郎朗、祖克曼等;有趣的是,维也纳爱乐这一季的音乐会中,有5位客席指挥与柏林爱乐重复:胡萨(Jakub Hrůša)、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哈丁(Daniel Harding)、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拉图。从这几位指挥选择的曲目上,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给维也纳爱乐安排的,往往是观众比较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贝多芬、马勒、理查.史特劳斯、德弗札克等);而给柏林爱乐的,则可能会安排一首现代作品或冷门曲目(马替努、亨策、布梭尼、亚当斯)。这个现象,或许也反映出两大乐团不同的美学坚持、经营策略与观众偏好。

维也纳交响乐团(Wiener Symphoniker)的新乐季则主打「声响需要新鲜色彩」(Frische Farben braucht der Klang)的概念,并推出了四大主题:「马拉松音乐会」、「维也纳交响乐团与 K-pop」、「维也纳之春」、「听Bar」。这些主题企图颠覆古典音乐那「必须在音乐厅内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邀请乐迷们一起参与42公里的维也纳城市马拉松,并沿途一起享受「音乐演奏」;直觉感受韩国流行音乐那种令人目眩神迷的缤纷色彩,并尝试将之与古典音乐融合起来;又或者是去奥地利的乡间巡回,把来自维也纳的幸福之声传递出去;另外运用文字双关「可听性╱听(酒)吧」,来昭告首席指挥波佩卡(Petr Popelka)接下来一连串的「声响实验」。相较于隔壁正经保守的维也纳爱乐,维也纳交响乐团的这些发想,不可不谓「前卫」呀。

指挥家陈美安(Simon Pauly 摄 取自陈美安个人官网)

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RSO Wien)的2025╱2026新乐季,则在女性首席指挥艾索普(Marin Alsop)的带领下,推出了一系列以「女性」为主题的节目:女性指挥(艾索普、陈美安),女性作曲家(Lili Boulanger、陈银淑、Kaija Saariaho),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如贝尔格《露露》、策姆林斯基《小美人鱼》、陈银淑《爱丽丝梦游仙境》、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谭》。其中台裔女指挥家陈美安将指挥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在林兹(Linz)的布鲁克纳音乐节中演出《印第安纳琼斯》《大白鲨》《辛德勒名单》《哈利波特》《侏罗纪公园》《星际大战》等好莱坞电影名曲。

德奥乐坛趋势观察

佩特连科塑造柏林爱乐新声响,维也纳乐坛风格分化

2025╱2026 乐季适逢作曲家帕勒斯堤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500 周年诞辰、拉威尔诞辰 150周年、巴尔托克逝世 80 周年,此外,乐坛也将庆祝佩尔特(Arvo Pärt)的90大寿及库塔(György Kurtág)的百岁大寿。上述作曲家的作品,其实仍零星出现在德奥乐团的新乐季节目中,只不过未被当作宣传亮点敲锣打鼓罢了。

相较于许多知名乐团的首席指挥总是行程满档、以飞机和旅馆为家,疲于奔命地在各大乐团之间客席,柏林爱乐的佩特连科显得低调异常!他似乎对于「宅在柏林爱乐」这件事很知足,鲜少去他团客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爱惜羽毛」及「厚积薄发」,我们逐渐见识到他雄厚的实力、慧黠的巧思、精准的眼光、大胆的尝试。这些从他上任后柏林爱乐每年推出的节目内容,即可看得一清二楚。佩特连科似乎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服了柏林爱乐,并和柏林爱乐形成很棒的默契。换句话说,他有机会打造出「佩特连科的柏林爱乐声响」,就如同当年「杨颂斯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声响」或是「布隆斯泰特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声响」一般。这是拉图在执掌柏林爱乐的16年间,始终难以企及的「梦想」。不过,拉图这未竟的遗憾,极可能会在慕尼黑得到圆满。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对他相当友善与信任,而且提供了完美的环境与平台,让他尽量发挥一展长才。

维也纳的音乐生态,则明显进入了两极化。固守传统的维也纳爱乐,以及向大众流行靠拢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变与不变,哪一种才能让古典音乐突破眼前的困境得以永续,只能留给时间去回答……(邱秀颖)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8/27 ~ 2025/11/27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