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劉南芳

發表文章 15 篇
  • 在大陸歌仔戲界已有六十年實務經驗的顏梓和(右)擔任《李娃傳》戲劇指導。廈門歌仔戲團的導演黃卿偉(左)亦參與製作。
    活動看版

    《李娃傳》──建築在兩岸歌仔戲之間的橋樑

    兩岸歌仔戲在睽違了四十餘年之後,各自在自己的土壤上開枝散葉,開展出不同的戲劇風格。台灣歌仔戲這幾年來正慢慢自外台的演出空間轉入劇場,演出場地由外而內,並不是要回到五〇年代的內台,而是適應九〇年代的現代劇場。現代劇場的要求比從前嚴謹,即興的幕表戲,必須轉爲定型的劇本劇,這代表著整個幕後的工作,前後場的配搭,都要走向規範化。對一般戲劇而言,這些都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是對於久居民間的台灣歌仔戲而言,確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過程。 各有所長,互相借鏡 這次兩岸初度合作搬演《李娃傳》,我們計劃從戲劇導演以及音樂設計兩方面開始。以音樂爲例,傳統四大件的伴奏方式,固然巧妙諧和,但是在偌大的劇場中,便顯得薄弱。近年來歌仔戲也先後引進了國樂加入伴奏,並且慢慢自編曲、配器走向新調創作等。新音樂工作者的投入是可喜的現象,但是要同時具備傳統歌仔戲音樂的素養,熟悉傳統的歌仔調,再與新音樂之間融會貫通,讓「活唱」的歌仔調和定弦定譜的國樂隊步伐一致,這還是在一個起步的階段。而在大陸歌仔戲界,早已經有了「音樂設計」的角色,能夠統合傳統與現代音樂的伴奏方式,在保留演員作韻的原則下,也使伴奏能兼具設計後的豐富之美,這是値得我們借鏡和學習的。 再就幕表戲進入劇場後的表演程式規範而言,傳統歌仔戲的導演大多著重於「排地位」,在身段設計上比較仰賴演員自身的發揮,在進入劇場後,幾乎都要靠京劇演員在身段做工上再予加強。歌仔戲的身段做工本有大部分是源自於京劇,京劇導演的參與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京劇的表演程式應加入多少爲宜?京劇導演對於歌仔戲特有的曲調風格,以致於鑼鼓介頭能掌握多少?在本地也是一個引起爭議的話題。因此我們對於大陸多年來所培育出歌仔戲的專業導演,感到莫大的好奇,特別是在表演程式上的設計,如何讓觀衆感覺很「歌仔戲」而不是很「京劇」?中間這微妙的區別,是台灣導演所需努力的,也是我們想觀摹於大陸導演的地方。 在戲劇本質的精緻程度上,台灣正處於兢兢業業的努力之中,但是由於戲劇風氣的開放,劇場設備的優勢,在傳統戲劇的包裝、剪裁,以至於現代觀念的詮釋方法,卻有極爲可觀的成就。或許台灣劇場是競爭激烈的,因此台灣歌仔戲更著急的去尋找現代人的口味,並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找出這個時代的節奏和品味,或是讓歌

    文字|劉南芳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何不補助「優質活戲」?

    國藝會費盡心機補助歌仔戲創作,卻量給劇團一個狹小的空間、無法給創作人員一個施展的餘地,就好比一個人花了很多錢去打造一雙精緻美麗、卻不合穿的鞋,其意義何在呢?或許,在考量演出經費多寡更勝於重視定型創作的必要之後,補助「優質活戲」或許會比獎勵「優質民戲」更實用一些。

    文字|劉南芳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如何讓布衣成為卿相?

    多年來我們推廣戲曲,不僅是希望培養觀眾,更希望培養出有能力的戲曲專業人材、成為可以貢獻本土戲曲創作的人,我們有義務給予這些「布衣」的創作人員一個可以為「卿相」的機會。

    文字|劉南芳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樂觀其成」的文化單位

    文化單位習慣於「樂觀其成」,不習慣「主動研發」,這種心態或許是因這些單位中行政人員多、研發人員少的關係。主動去了解民間文化生態、察看民間需要、研究如何協助,這對文化單位該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習慣當出錢的「主辦單位」、喜歡當沒有責任的「協辦單位」,不免枉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字|劉南芳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本土戲曲「復興」的迷思

    政府花了許多氣力辦理傳習計畫,建立學校中的本土戲曲科系,多年來也培養了大批「藝生」或演員,然而這些新進的「本土戲曲」演員和京劇演員遭遇的問題是一樣的:「舞台在哪裡?」「新戲在哪裡?」單純的學習模仿可以使一個劇種不至於滅亡,但不能使一個劇種具備生命;唯有不斷的創作才能使一個劇種展現新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創作的能力在哪裡?

    文字|劉南芳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葉青與電視歌仔戲演出,右為狄鶯。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編劇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劇之本,造就繁華盛景

    電視歌仔戲走向輝煌的黃金歲月,固然是由於許多歌仔戲明星的崛起,但真正的幕後功臣,當屬這些兢兢業業、不斷摸索、嘗試,不斷尋求突破的編劇家們;編劇肩負著「一劇之本」的任務,歌仔戲是否能在電視上站穩腳步,劇本常佔著成敗的關鍵地位,而編劇人才的中斷,也成為電視歌仔戲揮別這一段璀璨記憶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劉南芳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梨》劇中丑角表演份量頗重,有時甚至讓主角成了配角。
    戲曲

    電視劇乎?歌仔戲乎?

    許多嚴謹的考慮,在歌仔戲表演中變得無關緊要,這是否意味著進入電視界的歌仔戲,終究已經像電視劇一樣,日益地商業化、商品化,以觀衆的口味做爲製作的標竿,以通俗有力的趣味,得到雙向的滿足,即使回到專業的表演舞台上,亦不能改其「本色」。

    文字|劉南芳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新櫻鳳歌劇團所演出的劇碼《慈母淚》,前立者為當家小生許素雲。
    現象視察

    攀上枝頭變「鳳凰」?

    劇團老板會花錢製作佈景、添道具、買服裝,但是不一定願意花錢排戲;演員習慣「台上見」,如果加上老板也希望「台上見」,那麼編劇、導演與音樂設計的角色則是形同虛設。演出經費的不足,老板們對「排戲」裹足不前,總認為「排練不夠,演員在台上自然可以做活戲」,那麼即使有充足的經費,也無法自我要求,而把戲排到一種「穩定」的品質。

    文字|劉南芳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中視歌仔戲團《青天難斷》,1996。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小離家老大回

    在電視歌仔戲幾經沉浮之後,一九八一年,台視歌劇團在國父紀念館推出《漁孃》,重回舞台的感覺還十分生澀;到了一九九一年在國家劇院推出的《呂布與貂蟬》才奠定了電視歌仔戲在舞台上華麗、和「電視化」的演出風格。近年來許多電視圈的歌仔戲從業人員紛紛回到了大舞台,他們在劇場中的表現認真而出色,我們也從而看到歌仔戲進出電視媒體之間,表演藝術已產生了一些變化。

    文字|劉南芳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彼岸花》的碼頭醉酒一景,安排了兩位男主角的相遇相惜。(倒地者為李金龍,立者為陳秋生)
    演出評論 Review

    色呈繽紛!花落何方?

    《彼岸花》的愛情背後,既要背負《羅密歐與茱麗葉》情節結構的壓力,又要背負探討「漳泉械鬥」的使命感,最後還要歸向「心靈重生、人間沒有淨土」的超脫思想,使得「彼岸」花色顏色紛呈,究竟「彼岸」要開出一朶什麼樣的花?訴求什麼樣的主題?

    文字|劉南芳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阿強嬸」(右)表現搶眼,其七字調感情豐富,行腔十分優美。
    戲曲

    期待一片健康的「台灣本色」

    原著作者在小說中,對於清朝以至於日據時代的農民抗爭,存著是一種悲憫的心,在控拆之中,是深沉而無奈的嘆息。如今戲劇將「悲憫」化成了「悲情」,把「控訴」加溫成了「揭竿起義」,為了農民、為了土地,頭可斷、血可淌,這種「鼓吹革命」的無情,觀衆難道不覺得熟悉嗎?

    文字|劉南芳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本年度地方戲劇比賽優勝隊伍匯演的盛況。
    回應與挑戰

    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樑

    民間職業劇團在良好的演出條件及公平公開的評選制度下參加比賽,比賽的得獎者成為一種榮譽,而政府給予循序漸進的引導與扶植,這樣一來「地方戲劇比賽」能夠讓民間劇團爭相參與,並且成為政府與民間彼此溝通的橋樑,「比賽」的存在性就不容置疑了!

    文字|劉南芳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
  • 漳州歌仔戲團在台演出《五女拜壽》。
    戲曲

    重逢卻又陌生 漳州歌仔戲回娘家公演

    源自台灣歌仔戲的漳州歌仔戲(當地稱薌劇)團,帶著「回娘家」的親切心情來台灣公演,卻忽略了克服環境上的陌生,造成演出上的遺憾。

    文字|劉南芳
    第34期 / 1995年08月號
  • 《阿Q正傳》爲京劇代入台灣語彙。
    回想與回響 Echo

    夏王與阿Q照個面 談京劇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都是京劇,但有時代新意與地方風味。《夏王悲歌》唱出大陸西部歌調,道出現代詩語;《阿Q正傳》唱出台灣歌仔調,口語中雜入台灣國語。兩岸京劇詫然不同的表演風貌,饒有可思。

    文字|劉南芳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冉》劇在內涵上著重結構及舖陳手法,是受電視媒體的影響。
    戲劇

    從《冉冉紅塵》看電視歌仔戲重返舞台

    歌仔戲進入電視媒體之後,從原來的舞台化身段轉爲面對三機的演出形式,因而歌仔戲藝術也產生相當大的改變。這次於國家劇院演出的葉靑歌仔戲《冉冉紅塵》,電視裏的演員再一次站上戲台,正好以他們自身印證媒體對傳統戲劇加諸的種種影響。

    文字|劉南芳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