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青與電視歌仔戲演出,右為狄鶯。(蔡欣欣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 電視歌仔戲編劇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劇之本,造就繁華盛景

電視歌仔戲走向輝煌的黃金歲月,固然是由於許多歌仔戲明星的崛起,但真正的幕後功臣,當屬這些兢兢業業、不斷摸索、嘗試,不斷尋求突破的編劇家們;編劇肩負著「一劇之本」的任務,歌仔戲是否能在電視上站穩腳步,劇本常佔著成敗的關鍵地位,而編劇人才的中斷,也成為電視歌仔戲揮別這一段璀璨記憶的重要原因之一。

電視歌仔戲走向輝煌的黃金歲月,固然是由於許多歌仔戲明星的崛起,但真正的幕後功臣,當屬這些兢兢業業、不斷摸索、嘗試,不斷尋求突破的編劇家們;編劇肩負著「一劇之本」的任務,歌仔戲是否能在電視上站穩腳步,劇本常佔著成敗的關鍵地位,而編劇人才的中斷,也成為電視歌仔戲揮別這一段璀璨記憶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電視歌仔戲興起以後,編劇的創作大概經歷過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1.適應與摸索

在歌仔戲進入電視的初期,編劇常擔負著從「舞台」轉向「電視」的主要橋樑工作。最初電視歌仔戲是採現場演出、實況錄影的方式,也就是平常舞台上怎麼演出、攝影棚內就怎麼錄,並沒有劇本書寫格式的轉化問題。但隨著三台陸續開播,電視歌仔戲發展出單元劇、連續劇等方式,劇本需求量越來越大,又開始了實景拍攝、分場分鏡拍攝,許多舞台的編劇紛紛加入電視歌仔戲的編寫,逐漸產生了形式和書寫的適應問題。

如五、六○年代的內台歌仔戲盛行《隋唐演義》、《楊家將》等連台本戲,成為改編電視連續劇的最佳題材,但舞台是以「本」為單位,電視以「集」為單元,舞台上重視「分場」,而電視是透過鏡頭講故事,敘述方法上有極大的差異。

其次,內台歌仔戲劇本慣以「白話字」書寫,成為編劇、導演和演員間溝通的「無障礙空間」;所謂「白話字」或民間所謂的「合音字」是照語言書寫,像「阮阿娘甲你無親像」(我家小姐和你不一樣),或「老身若無卡細二,敢會去做水流屍」(我如果不小心一點,就會被水沖走或是淹死在這裡)。

這種書寫方式和方言歌詞的形式到了電視都面臨了改寫的命運。一是在電視上必須打字幕,台語要翻成漢字有許多困難,二是太過口語化的內容聽來不夠文雅,在電視上的傳播受到一定的限制。六○年代中期拱樂社編劇陳守敬的劇本《金銀天狗》、《乞食王子》、《補破網》…在歌仔戲界紅極一時,但他寫作電視歌仔戲劇本時,在語言運用上便遇到許多需要「翻成漢字」的問題。而稍晚的陳金樹,他的唱詞就已漸漸脫離了完全的「口語化」、進入比較「漢字化」的唱詞格式。

這一時期在電視歌仔戲界活躍的編劇包括了蔡天送、李玉書、陳清海、石文戶、陳永明等,這些前輩先生莫不具有深厚內台歌仔戲功底或漢文基礎,他們或出身演員、或本來就從事編劇、導演,或熟悉歌仔戲劇場規範,為後來的電視歌仔戲編劇鋪了一條堅實的道路。

2.成熟發展

至今電視歌仔戲編劇當中最為成熟、影響力最大的代表人物,非狄珊莫屬。當第一波電視歌仔戲逐漸面臨了題材開拓及文字表達上的困境時,狄珊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充滿想像的創造力,為電視歌仔戲別開生面。她的創作能力首先展現在唱詞寫作的細膩上,其次體現在她對情節、人物的詮釋所具備的獨到眼光,在七○年代中期開創了獨特的「狄珊現象」。

狄珊寫作唱詞的原則是「國語、台語都要能通」,也就是在台語文法上過關,在國語的文字理解上也合格,使她的唱詞別有一種細膩優雅的風格。同時她的唱詞強調「進展性」,打破了傳統歌仔戲「原地抒情」的習慣,幫助劇情的營造與推展、適應了電視敘述的節奏。

其次她對傳統劇目有獨到的見解,不論是改編《孟麗君》、《楊家將》、《薛平貴與王寶釧》等,將傳統許多不合理情節重新經營潤飾、給予合理解釋,增加現代觀眾的認同。其次她更擅長題材的拓展,改編民間故事、西洋小說、不斷開發新的劇目,像是《蓮花鐵三郎》、《情海斷腸花》、《描金扇》…既捧紅了演員、也為電視台創造了高收視率。

以她為首的創意構思,都引發了許多話題、影響層面相當廣泛,像是《描金扇》系列的神怪特技戲、還有在電視劇中特意保留的身段表演等,狄珊以一個編劇身分,兼能掌握音樂曲調的選擇、整體演出的風格,致力追求高品質的總體呈現,在她的努力下,幫助了許多電視歌仔戲演員走向演出高峰,堪稱是重量級的幕後功臣。

3.多元變化與沒落

在狄珊之後,簡遠信、陳寶惠都可算是後起之秀。簡遠信的《洛神》由楊麗花和馮寶寶主演,不僅登上了八點檔,嚴謹的製作也使得電視歌仔戲具備了宮廷大戲的質感。陳寶惠的歷史戲則為中視的黃香蓮、唐美雲開了一個古典的局面,造成了一時的風潮。

在頻道增加、電視台的生態環境轉變後,電視歌仔戲逐漸沒落;製作的複雜、經費的龐大固然是主因,題材局限、編劇人才缺乏更是致命傷害。歌仔戲編劇一直缺乏有系統的培養,再加上電視的敘事手法,多一層媒體專業的考量,學習更為不易。

年輕一代對台語書寫的掌握日益困難,對電視歌仔戲所造成的特殊情境也難以細心領會;電視台曾以一個電視編劇、搭配一個傳統的歌仔戲編劇,或是用國語書寫、在唱腔的部分再交由演員自行修改…,這些靠向電視劇的做法、使電視歌仔戲逐漸失去了整體性、也失去了「戲曲」或「歌仔戲」那種方言、音樂之於觀眾的原始魅力。要開創另一個電視歌仔戲的輝煌,只怕編劇人才的培養還是首要的任務,因為時代再怎麼改變,編劇似乎還是需要站在一個擔負成敗的關鍵地位。

 

文字|劉南芳 台灣歌仔戲班編劇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