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Echo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之二 卡夫卡式行為
集結起來的十七位行為藝術家作品有些幾乎無法理解,有些則能夠輕易掌握,正是這種不斷來回在徹底無法理解與可能理解間的曖昧界線本身,讓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生猛地從主流符號叢脫離出去,成功從主流外邊,給予抗議、擠壓、變形,為少數、弱勢的政治地位發聲。因此,若要簡單總結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藝術節的形貌,那或許就是場生活裡變異的卡夫卡式行為。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6/26~28
花蓮 鱉溪Timolan生態田區、馬太鞍拉藍的家、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八棟前廣場
欲瀏覽完整內容,請購買《PAR表演藝術》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洽詢專線 02-3393-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