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塾舞者即便下盤穩中深沉,和著弦樂的上半身是延伸拉長的,偶有顫動抽搐,卻依舊優雅。(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提供)
企畫特輯 Special 暌違九年重訪 山海塾演出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

映照自然的鏡子 循環不停的絕美

在睽違九年之後,山海塾將於今年七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最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MEGURI。其創作理念源於中文象形文字「回」,並將“MEGURI”視為動詞,指的是像水一樣循環不息,旋繞在所有事物上。MEGURI以「回」的精神,用既和諧且規律的方式,穿梭循環在世界萬物上,如時間的流逝、四季的循環和轉移、地球的變遷。

在睽違九年之後,山海塾將於今年七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最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MEGURI。其創作理念源於中文象形文字「回」,並將“MEGURI”視為動詞,指的是像水一樣循環不息,旋繞在所有事物上。MEGURI以「回」的精神,用既和諧且規律的方式,穿梭循環在世界萬物上,如時間的流逝、四季的循環和轉移、地球的變遷。

山海塾《回》

7/28~29  19: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5772568

塗白的身體,內視的眼,震顫的身與皺摺的臉。舞踏(Butoh),這個源自日本,卻驚豔八○年代歐洲藝術界的的身體,源自何處?是地獄的亡靈,抑或自太虛行來的使者?

暗黑身體的醞釀氛圍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戰後史正式開始,「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幫助日本戰後經濟快速重建並重回國際社會,同時也意味著日本與美國的從屬關係。一九六○年代的「安保鬥爭」則是針對美日安全保障關係所進行的反對運動。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日本開始一連串「反理性」、「反近代」、「反西方」的前衛藝術運動,也是一種文化回歸運動。舞踏即醞釀於這樣的氛圍下。

一九五九年,土方巽在全日本舞踊協會的新人舞踊競賽上發表了《禁色》。露骨展現同性之愛,並當眾殺死了一隻活生生的雞。此作大大激怒了當時崇尚西方芭蕾的日本舞蹈界,並遭全日本藝術舞踊協會除名的處分。這是日本舞踏的開始,土方巽也成為暗黑舞踏派第一人。暗黑、暴力、反道德是舞踏最一開始的樣子。

從暗黑走向世界

不過,有破就有立,有暗黑也就會有明亮。土方巽對西方形式充滿批判性的暗黑舞踏,也在一九七○年代,走向舞踏形式的建立。同樣的,舞踏原本的暗黑醜怪也在不同的舞踏手身上各自發揚,有的甚至走上一個唯美詩意的形式,進而走上世界。一九七五年,由天兒牛大與另外三位舞者創立的山海塾,即是舞踏驚豔國際的最佳例子。

師事大駱駝艦的天兒牛大,在接觸舞踏前曾接受現代及古典舞蹈的訓練。成立山海塾五年後,他帶著成立之初的兩支作品《金柑少年》(1978)與《處理場》(1979)前往法國西南藝術節演出,驚豔四座,舞踏從此開始深深吸引西方觀眾的眼光。八○年代,是山海塾走上國際的一個時期,無論是歐洲的愛丁堡藝術節、馬德里藝術節,或是北美多倫多國際藝術節、洛杉磯奧林匹克藝術節等皆可見到山海塾的身影。

九○年代起,山海塾進入亞洲,陸續巡演於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台灣舞蹈界更在九○年代接觸到山海塾「精緻化」與「形式化」的舞踏演出後,掀起一股東方身體觀的熱潮。這個誕生於日本六○年代反社會氛圍,怪誕、充滿攻擊性的暗黑舞踏,來到天兒牛大的手上,成為唯美、詩意,反重力的懸吊舞踏,屬於山海塾的舞踏。

山海塾帶著國際對舞踏的掌聲回到日本,除了穩坐舞踏天團的位置,也讓日本政府開始重視這項原本遭打壓、活躍於地下的日本前衛藝術,並將舞踏列為國家文化財,且開始資助起舞踏手與舞踏團國際巡演。然而,日本卻沒能留住山海塾。早從一九八二年起,山海塾便駐居法國巴黎,由巴黎市立劇院提供製作經費,每兩年推出一次新作。西方世界提供的創作環境,也許讓山海塾能夠更自由與專注地創作吧。

舞踏手就是大自然的鏡子

在睽違九年之後,山海塾將於今年七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最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MEGURI。其創作理念源於中文象形文字「回」,並將“MEGURI”視為動詞,指的是像水一樣循環不息,旋繞在所有事物上。MEGURI以「回」的精神,用既和諧且規律的方式,穿梭循環在世界萬物上,如時間的流逝、四季的循環和轉移、地球的變遷。在結構場景上,也以頭尾呼應,圍繞在循環的概念上。

曾有舞評人給了這麼一句詩意的評價:「山海塾的舞踏手就是大自然的鏡子。」一語道出山海塾舞踏手,身心感知的極致通透,得以映照出大自然之生滅流轉。素白的舞台上,四位舞者即便下盤穩中深沉,和著弦樂的上半身是延伸拉長的,偶有顫動抽搐,卻依舊優雅,如行雲流水般的步履,沒有印象中如土方巽《疱瘡談》的踉蹌與扭曲怪誕。

於是,進到山海塾的劇場,沉靜身心的步驟大概不可少,觀眾且以身感身、以心印心,體會山海塾直通靈魂與太虛的魔力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