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s | 黑夜白
田調不是創作護身符
透過田野的經驗,和既有的觀點論辯,關於那些「不會是什麼,又還會是什麼」,而非「只有是什麼」。回到創作上,才能透過對地方的感覺結構,建構出反身性的思考,提供創作詮釋的可能性。也因此,田調之後,更大的挑戰在於,敘事者採取的歷史和經驗辯證的位置,以及記憶和技藝身體的美學轉化。
欲瀏覽完整內容,請購買《PAR表演藝術》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洽詢專線 02-3393-9874。
透過田野的經驗,和既有的觀點論辯,關於那些「不會是什麼,又還會是什麼」,而非「只有是什麼」。回到創作上,才能透過對地方的感覺結構,建構出反身性的思考,提供創作詮釋的可能性。也因此,田調之後,更大的挑戰在於,敘事者採取的歷史和經驗辯證的位置,以及記憶和技藝身體的美學轉化。
欲瀏覽完整內容,請購買《PAR表演藝術》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洽詢專線 02-3393-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