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布利陽托的《鹽》呈現了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Witjak Widhi Cahyoi 攝 2019臺北藝術節 提供)
舞蹈 蘇布利陽托的舞蹈自傳

跟著《鹽》 潛進身體海洋的最深處

繼二○一七年首度訪台演出的《哭泣賈伊洛洛》與《Balabala》,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Jailolo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鹽》將在八月在台北演出。這支蘇布利陽托的獨舞,匯集了二○一三年編舞家返鄉創團,回望原鄉文化地理與自身舞蹈史的身體研究,呈現了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

繼二○一七年首度訪台演出的《哭泣賈伊洛洛》與《Balabala》,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Jailolo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鹽》將在八月在台北演出。這支蘇布利陽托的獨舞,匯集了二○一三年編舞家返鄉創團,回望原鄉文化地理與自身舞蹈史的身體研究,呈現了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

2019臺北藝術節—艾可舞團《鹽》

8/13~14  19: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5997973

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二○一七年應兩廳院之邀來台,演出「Jailolo三部曲」的前兩部《哭泣賈伊洛洛》(2013)與《Balabala》(2016),而今終章《鹽》(2017)將在台北藝術節演出。

這支蘇布利陽托的獨舞,匯集了二○一三年編舞家返鄉創團,回望原鄉文化地理與自身舞蹈史的身體研究,他說:「對我來說,舞蹈是關於旅程,是關於連結,是離開舒適圈。我幸運的是,與不同的人、地區、傳統有豐富的連結,去分享、討論、提問去面對差異——這是在全球化的舞蹈中主要創作的方法。」

回到最源頭之處

蘇布利陽托花了兩年時間於印尼北馬魯古省的賈伊洛洛(Jailolo)進行田調,這座海港即便有遼闊的深潛景觀,但仍承續過往被稱為「香料群島」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生產為主,他說:「我生於農業文化,某種程度上讓我不只與自然相連結,也連結了人、家庭、舞蹈、音樂。」

編舞家與「自然」連繫的關鍵在他決意返鄉創團的那年。童年學習爪哇宮廷舞蹈和印尼武術Pencak Silat,成年後取得印尼日惹大學表演研究博士學位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世界藝術文化的碩士,入選美國流行音樂巨星瑪丹娜國際巡演的六人專屬舞團,後來在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擔任舞蹈顧問的蘇布利陽托,透過上述歷程累積了豐富的當代舞蹈經驗後,在異國歷經了最生命本質的提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

他因而回到最源頭的地方。最開始,是賈伊洛洛的年輕人強迫他潛水,此後,蘇布利陽托的感知不再只限於童年的農家、成年的城市地域經驗,而擴張至海洋,「這讓我知覺到更深的地方與文化的連結,這是創作的開始。」

解析自身舞蹈語彙的自傳

海洋的反重力經驗對抵抗重力的舞者具有深刻的變革性。如果說,前兩作是蘇布利陽托透過地方年輕舞者,身體素材來自Tari Soya-Soya、Cakalele等地方傳統舞蹈,為觀者展示賈伊洛洛的地域身體,《鹽》則收束為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他說:「這是關於一個人從農業文化到海洋文化,從鹽到水,在潛水中所感知到的反重力的身體經驗,如深層地進入到異文化的體驗也回溯到我個人的生命史,從童年時的爪哇宮廷舞蹈和Pencak Silat的印尼武術訓練,爾後離開了這些,學習世界舞蹈的歷程。」

以此層面來說,《鹽》並不全關於轉譯潛水經驗於舞蹈,而更近似於蘇布利陽托的自傳,由他本人親自拆解分析體內的身體語彙,從傳統的爪哇古典舞蹈到民俗舞蹈Jathilan,最後則是他在賈伊洛洛田野的Jailolo,這表現了編舞家身體中的兩套身體語彙邏輯,前兩者關於農業,Jailolo則關乎海洋,「這是不同領域的剖析——舞台與反重力區,在水底的探險,對身為舞者的我來說是一場非凡的學習,用以找尋新的動作、新的分析詮釋。」回了家的編舞家,腳踩土地,面向散落大洋間的17,508座島嶼,嘗試透過「Jailolo三部曲」訴說:「我相信舞蹈的未來同樣躺臥在水的深處。」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