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肇中(Eli Schmidt 攝 陳肇中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上)

專訪陳肇中(Phil Chan)談亞洲人在芭蕾世界的角色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訪談這天正好是5月29日,一百多年前的這一天,尼金斯基顛覆古典的《春之祭》首演引發觀眾暴動,芭蕾舞從此進入新時代。這個意義重大的日子,似乎讓這次談論21世紀芭蕾所面臨的難題和突破,顯得別具啓發性。

保存藝術遺產vs.順應時代觀念

陳肇中談起一切始於5年前,紐約城市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當時的藝術總監彼得.馬汀斯(Peter Martins)的一通電話。馬汀斯告訴他,多年來舞團收到觀眾來信,表達對《胡桃鉗》「中國之舞」的表現方式感到不適。

傳統《胡桃鉗》中的「中國之舞」大多由白人舞者演繹。在巴蘭欽編創的經典版本中,扮演中國人的男舞者從小櫃子跳出,他的臉上貼了和大反派「傅滿州」同款的八字鬍,戴斗笠留著清朝髮辮,讓人想起美國排華法案的時代,醜化中國人的歧視漫畫,一種美國歷史上政治壓迫的象徵。

馬汀斯有責任保存巴蘭欽的藝術遺產,卻不願忽視舞蹈對觀眾的冒犯。透過舞團多元化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第一位晉升為獨舞者的亞裔女舞者喬其娜.帕茲柯根(Georgina Pazcoguin)的介紹向陳肇中諮詢。

陳肇中的父親來自香港,母親是美國白人,繼母來自台灣,有著卡爾頓學院主修舞蹈、曾入艾文.艾利學校的舞蹈背景,也以製作人、作家、編輯等身分活躍於美國各大舞蹈節及媒體,同時還是編舞家。在他與馬汀斯協商之後,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得以在不更動巴蘭欽編舞的前提下,解決《胡桃鉗》中國人形象的塑造問題。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