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馨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反映時代的冰上美學(上)
20世紀上半,奧運會曾有過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文藝競技項目,斯特拉溫斯基曾擔任奧運評審,江文也以《台灣舞曲》代表日本參賽獲獎。1990前後,「雪上芭蕾」一度幾乎成為奧運競賽項目,然而長久以來與藝術關係最深的奧運項目,或許要屬結合了音樂、舞蹈、設計、敘事等的花式滑冰(以下簡稱花滑)了。 奧運競技透過世界各國電視直播,許多人享受著4年一度的花滑欣賞經驗。在音樂、華服、青春麗影交錯之間,這屆北京冬奧的花滑競賽,不但在人類身體極限上繼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藝術層面也有不落俗套的創新。不少作品未屈從通俗的大眾審美取向,詮釋時代的新視覺,反映出當代美學與社會觀點,呈現更兼容多樣的面貌,帶來比表象的華麗更加深刻的共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反映時代的冰上美學(下)
20世紀上半,奧運會曾有過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文藝競技項目,斯特拉溫斯基曾擔任奧運評審,江文也以《台灣舞曲》代表日本參賽獲獎。1990前後,「雪上芭蕾」一度幾乎成為奧運競賽項目,然而長久以來與藝術關係最深的奧運項目,或許要屬結合了音樂、舞蹈、設計、敘事等的花式滑冰(以下簡稱花滑)了。 奧運競技透過世界各國電視直播,許多人享受著4年一度的花滑欣賞經驗。在音樂、華服、青春麗影交錯之間,這屆北京冬奧的花滑競賽,不但在人類身體極限上繼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藝術層面也有不落俗套的創新。不少作品未屈從通俗的大眾審美取向,詮釋時代的新視覺,反映出當代美學與社會觀點,呈現更兼容多樣的面貌,帶來比表象的華麗更加深刻的共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下)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上)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穿越時空絲路的「無垢」
台灣編舞家林麗珍應日本靜岡藝術劇場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劇藝術節」中在日本首演舞劇《觀》。舞者塗白的身體,緩慢的動作,讓日本觀眾與評論人聯想到「舞踏」,但舞評人石井達朗則認為《觀》屬於美麗的身體跳美麗的舞,與舞踏的美學不同;緩慢的低重心步行,則與日本傳統的身體性有著遠親的關係。他指出,《觀》的屬性曖昧,超脫了祭祀空間和理論解釋,卻可以共享時間和空間,從中感受生命循環,在無限中任思緒奔馳。
-
東京
東京表演藝術節登場 關注現實的複雜殘酷
第五屆的東京表演藝術節於十月份登場,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衝擊後,藝術節特別關注表演藝術如何理解並表達所面對之殘酷而複雜的現實,所以這次的主辦節目系列的十二個團體,演出主題均集中於反映國際情勢和當代社會議題。另公開徵選的「新生代展演」今年首度向其他亞洲國家徵件,台灣的林文中舞團《小南管》和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也在角逐的一百八十個團體中脫穎而出獲選。
-
焦點
一場舞神的視覺彌撒
貝嘉的作品最顯著的特徵在華麗誇張的劇場特質。他重新開發古典音樂和舞蹈素材, 啓用古典訓練精良、肢體天賦優異的芭蕾舞者,併用古典、現代舞和特技的編舞效果。貝嘉更善於操作各種舞台元素,營造雷霆萬鈞的氣勢,撼動觀衆的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性,季里安回歸的荒原
季里安跨越了邊境,嘗試超越國家種族和藝術的藩離,他完全不在乎古典與現代的界限,因此他成爲一種典型,他所發現的解放,創造了新的開始,而他的名字已經是二十世紀舞蹈史上的一個無法磨滅的印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舞壇巨擘
藝術中有三種是運用人體作爲表達的工具,那就是舞蹈、唱歌和演戲,但只有舞蹈完全以肢體表現。我也視舞蹈爲接受自己的過程,當我跳舞,我就是藝術的世界,因爲我跳舞,我呈現自己,我自己就是藝術的世界。如果你能接受自己,那麼你就可以接受別人,因此聯結的過程就更簡單。──季里安
-
現象視察
追蹤狄亞基列夫
台灣的芭蕾或許無法發展成波修瓦芭蕾的規模,卻有形成狄亞基列夫的俄國芭蕾格局的可能性。現階段台灣芭蕾缺乏的不是等待啓發的尼金斯基或卡薩維娜,而是能夠啓發他們掌握藝術趨勢、有企業經營智慧的狄亞基列夫。
-
台前幕後
插電芭蕾強力放送
蔣秋娥的作品多具有實驗性質,展示肢體與空間的新嘗試。今年推出新舞《被遺忘的人》是她過去作品的沉澱與再發揮。
-
焦點
引領舞蹈繆斯的阿波羅
史特拉汶斯基,這位堪稱二十世紀最難捉摸的音樂家,一方面以他劃時代的現代曲風,另一方面又以他一生多變而豐富的音樂風格及樣式,對全世界的編舞家散發無法抗拒的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者的新世界
沒有任何一個舞團能像紐約市立芭蕾一樣,每天翻演不同的作品,以散發美國年輕風貌的芭蕾,召喚全世界的舞迷前往紐約朝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超速快感、純粹美感
巴蘭欽的改革榮耀了偉大的芭蕾傳統,賦予十九世紀古典主義活力,靜謐地體現了古典主義淸澈宏偉的優點。在精神和動作上他比時興的超現實芭蕾更現代,更冒險。
-
台前幕後
蹈入畫中,舞盡詩情
《忘歸魚的死與生》的計畫可以追溯至一九九四年八月,那時台北室內芭蕾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余能盛的《失落的影像》,而林勤霖──《忘》這齣舞劇的作者兼設計師──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實驗空間展出裝置作品《河囚》。就在林勤霖的助理主動聯絡我們之後,舞劇的籌畫於是展開
-
焦點
芭蕾變色,誰人「起笑」? 細數芭蕾的喜劇泰斗
由男性穿硬鞋跳芭蕾近來蔚爲風尙。瑞典編舞家馬茨.艾克及美國舞蹈界的壞男孩馬克.莫里斯皆運用過此招勢,本月即將來台的「蒙地卡羅芭蕾舞團」Les Ballets Trockadero de Monte Carlo的男性「芭蕾伶娜」正以反串的手法表演《天鵝湖》等名著,觀衆想必捧腹、抓狂、起笑!
-
新秀登場
年輕的月亮,昇起來 半X世代編舞者何曉玫
我們發現近來在台灣舞壇竄起的新編舞者,他們大多有開放的世界觀,傳統包袱少,敢於表達自己,活動於小劇場;何曉玫則是其中相當具代表性的一員。
-
台灣行脚
調養文化土壤 他們爲港都演藝耕耘
對於高雄的表演藝術環境,在官方有照料市民文化生活長達十一年的李文能,在民間有文化三劍客策劃講座、表演節目及監督政府文化政策。他們以及其他爲港都文化盡心盡力的人,亟亟在工業領先的高雄,調養出文化藝術的土壤,以促進高雄成爲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城市爲目標。
-
雜誌文章索引
表演藝術雜誌 第十二期至二十六期 作者索引
【外國人】 Dunning, Thed/關於《這五百年──丹尼絲寫給哥倫布的一封信》 92 第十五期 愛因斯坦等/這一波的「下一波」 38 第十六期 Jaivin, Linda/原始與現代彩雞的澳洲 17 第十二期 Smelysnsky, A./尋找演員的靈魂──史坦尼及其系統 12 第十七期 大野一雄/死海 5 第二一期 大野一雄/睡蓮 14 第二一期 元藤燁子/光明與闇暗間的色澤美學 10 第二一期 【三劃】 于復華/戈巴契夫旋風到兩廳 88 第十九期 于善祿/從《過渡愛情1001夜──一個新娘五個尪》講起 87 第二十期 于金城/取之於自然的《沉默的杵音》 74 第二五期 【四劃】 王浩威/沙德:性倒錯與大革命 98 第十二期 王浩威/不是解放,是壓抑──山海塾《卵熱》 5 第十八期 王浩威/找尋自己觀衆的劇場──評《亞洲的呐喊》(上) 84 第二四期 王浩威/找尋自己觀衆的劇場──評《亞洲的吶喊》(下) 83 第二五期 王亞玲/戲看人間情愛 56 第十二期 王亞玲/訪雲門舞集四位女性編舞家和鋼琴家 16 第十五期 王亞玲/裸體和表演藝術 11 第十九期 王亞玲/春寒戲料峭 108 第十五期 王世昌/戲看人間情愛 56 第十二期 王世昌/試刊號至第十一期目錄索引 105 第十二期 王立德/紐約音樂遊 32 第十二期 王立德/羅斯托波維奇、巴倫波英、阿胥肯納吉的指揮生涯 12 第十八期 王墨林/三島由紀夫的文學與戲劇 100 第十二期 王墨林/肉體的叛亂──舞踏家土方巽 6 第十六期 王墨林/是壞廚師還是壞廚房──骨迷宮之後 21 第十九期 王墨林/從「加料節目」反思香港藝術節的文化性 86 第十九期 王墨林/我從布魯塞爾回來以後 56 第二二期 王墨林/寺山與殘酷劇場 18 第二五期
-
焦點
一百五十歲的遊魂 《吉賽兒》版本的變遷
《吉賽兒》是芭蕾舞蹈史中最著名的舞劇之一。自從一八四一年的首演至今,其所經歷的各種精采改寫過程──無論背景是在浪漫時期的法國、沙皇統治下的俄國、殖民地時期的美國南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或甚至是在近代西方的精神病院,都反映出不同的編舞者對自己所處社會的詮釋。就在中華民國舞蹈學會根據南美舞蹈家雨果.德拉瓦耶爾所編排的《吉賽兒》即將上演之前,讓我們隨著這個周遊列國的幽魂,神遊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