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冬季公演以「音樂劇場」爲主題。(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視聽新經驗「音樂劇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

12月18〜21日 19:30

12月19〜20日 14:30

國家戲劇院

今年年底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首度嘗試以「音樂劇場」做爲展現主題,對於臺灣的音樂或劇場觀眾而言,也許稍嫌陌生;事實上,音樂劇場一詞,在西方表演藝術領域中也還屬於難以定論的表演形態。根據保羅.格里菲斯(Paul Griffiths)所著《廿世紀音樂百科全書》(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的解釋,「音樂劇場」所指範圍有二,第一種解釋是指綜合表演藝術,集大成於一身的「歌劇」,以東德著名導演渥特.佛爾森斯坦(Walter Felsenstein, 1901-1975)偏重以戲劇手法處理的「音樂劇場」(musiktheater)爲代表。其次,則泛指六○年代以降,藉較小格局綜合音樂與劇場元素,著重於實驗性較濃的前衛演出型態。

廣義來說,舉凡在劇場屋頂下表演的管弦樂、室內樂、敲擊樂、聲樂、合唱……等,幾乎都可視爲音樂劇場(或劇場音樂)的範疇之內。假使將「歌劇」做爲音樂劇場的統合性代表,那麼十九世紀末,賦予歌劇革命性風貌,自述慶典劇院,主張無限旋律的華格納樂劇,更可稱爲開啓「音樂劇場」觀念的祖師。

此外,瑞典劇場大師亞道夫.阿匹亞(Adolphe Appia)和英國高登.克雷格(Golden Craig)在廿世紀初,倡導精心運用舞台燈光、佈景等劇場元素,開創「視覺立體空間」的身體力行作品,更烘托「樂劇」的視覺效果,自此音樂與劇場兩者更加相得益彰,劇場藝術自此也爲樂曲旋律增添三度空間的可「看」性。

負笈歐陸專硏劇場的羅勃.艾德蒙.瓊斯,二○年代之後將此種劇場觀念帶回新大陸,爲大都會歌劇院設計多齣視聽俱佳的演出。影響所及也替百老匯音樂劇注入一股活潑的生命力。

儘管華格納無限旋律的樂劇音符令人神往,阿匹亞與瓊斯創造出的立體舞台空間讓人驚歎,然而樂劇動輒四管的樂團編制,龐大且專業的劇場組織與製作花費,也不是一蹴可及的理想。

六○年代波瀾壯闊的「外外(Off-Off)百老匯」實驗劇場運動,爲較小格局「音樂劇場」演出型態,開啓另一座表演舞臺。這一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要屬以視覺和意境爲主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在計程車的排班房裡寫就《沙》劇樂譜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的作品屬於實驗意味濃厚的「音樂劇場」,《沙》劇導演兼設計,羅勃.威爾森(Robert Wil-son)以敏銳的美術背景,也爲《沙》劇設計了突出的視覺景觀。

《沙》劇一舉成名,威爾森與葛拉斯儼然躍居當今全美劇場和音樂界的翹楚地位,名利雙收風光一時,與當年窩在蘇荷區倉庫裡的窘狀眞不可同日而語。

雖說音樂劇場一詞,在茂密的藝術林中,根莖尙未深植,枝葉亦不足遮日,然而一向以帶動劇場新觀念著稱於世的紐約布魯克林音樂院「下一波藝術季」節目中,以音樂劇場爲名的節目即有多齣,例如這一季的《佛瑞達》(Frida),以及重新上演《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去年推出《亞特拉斯》(Atlas)等,都標榜音樂劇場做爲演出型態的宣傳訴求。此外,今年的下一波除假舞臺展現音樂劇場風貌,同時也舉辦硏討會,邀請《佛》劇作者羅卓格斯與菲利普.葛拉斯等人,公開硏討「音樂劇場」的型態和風格。另外,闡注亞裔文化的泛美劇社,也將在本月上旬展演一齣以寮國傳統爲背景的音樂劇場新作。

「音樂劇場」一時間紛紛在報章媒體上現面,這股風潮方興未艾,似乎也爲還沒有定論的此種展現型態,躋身藝術之林的正名工作而努力。國人或許無緣目睹當今歐美音樂劇場風貌,事實上,將劇場舞臺鏡框,視做一張空白畫布,燈光、佈景、器樂和音符有如顏料。飛揚的樂曲旋律,加上精心設計的視覺景觀,都構成音樂劇場家族成員。例如日本鬼太鼓、喜多郞等節目,在舞臺鏡框內隨著音樂起伏,搭配巧妙的光束投射和色彩變化,實亦交織成爲一種音樂劇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將在今年冬季公演中,嘗試以「音樂劇場」爲主題,由林克華設計舞臺燈光,演出曲目包括:溫隆信的世界首演作品《臺灣四季》,羅吉斯的《第十街屠殺》,費南德斯的《昆比亞舞者》,以及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組曲》等。

*葛拉斯簡介見本期110頁〈航越新世紀〉介紹。

 

文字|鍾寶善 旅美劇場工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將劇場舞台鏡框,視做一張空白畫布,燈光、佈景、器樂和音符有如顏料。飛揚的樂曲旋律,加上精心設計的視覺景觀,構成音樂劇場的成分。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