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文建會的經費補助下,克服了龐雜的樂器問題,培養了良好的表演默契,表現了對國人作品的嚴謹演出態度……這些都是値得稱許的現象,也是它整場演出成功的因素。
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音樂劇場〉
12月18〜21日
國家戲劇院
很多人覺得,八十一年度是政府開始積極帶動文化提昇的一年,文建會年度預算的大幅成長是最好的例證。文建會充裕的經費補助,使很多藝術家和表演藝術團體獲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鼓勵,繼而有能力實施一連串提昇本身藝術品質的方案。
這種藝術品質提昇的現象很明顯地呈現在朱宗慶打擊樂團(文建會扶植國際表演藝術團體之一)近期的大型演出裡,特別是他們於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國家戲劇院的冬季公演──音樂劇場。筆者聆聽了他們二十日晚上的演出,這場音樂會大致上可分爲二個單元:上半場是首演溫隆信四十五分鐘的新作〈台灣四季〉,下半場是四首拉丁/爵士風格的通俗打擊樂改編曲。
溫隆信的《台灣四季》共分四個樂章:〈春之聲〉由八人合奏、〈夏之章〉六人,〈秋之一、二、三〉八人,〈冬之嬉〉十二人。籌畫演出這部作品確不容易,因爲此曲的樂器編制十分龐大,除了一大堆難以統計的常規打擊樂器外,還包括了二十多只定音鼓,一套定音牛鈴,一套十多件的定音鑼,一套定音的竹筒鼓(boobams),一套定音玻璃瓶等等。沒有足夠的財力、空間和耐性,絕不能排練這部作品,朱宗慶打擊樂團畢竟能克服樂器方面的問題。
從演出的角度來看,他們演出此曲時不用指揮。要知道演出一首六至十二人的新創作現代作品而不用指揮的困難度有多高,非有充裕的排練時間和良好的默契不可,他們也確實辦到了。他們對發表國人作品的嚴謹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很明顯的,充裕的排練時間是充裕經費補助的成果,良好的默契是一年數百場演出累積下來的經驗,發表國人作品嚴謹的態度是他們對我國作曲家最直接的支持和關懷,是値得我們稱許的。除了良好的默契外,演出的投入和嚴謹,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的運用,也是整場演出成功的因素。
很多人問我這次演出是否眞的屬於「音樂劇場」的型態。坦白地說,我很難提供是或否的答案,尤其是當他們把「音樂劇場」廣義地定義爲「舉凡在劇場屋頂下展演的管弦樂、室內樂、敲擊樂、聲樂、合唱……等」(摘自朱宗慶打擊樂團新聞稿)的時候。事實上,音樂表演型態千變萬化,是否需要作刻板的規範也是一個値得考慮的問題。不過,老實說,我覺得一般流行歌手的大型現場演唱會裡燈光的運用、燈光與音樂的調和,就比朱宗慶打擊樂團這次演出成功得多。
話說回來,把這場演出冠以〈音樂劇場──打擊樂與燈光的結合〉的稱號,經過新聞媒體的宣傳,挑起讀者和樂迷們的好奇心前來購票,因此「是否屬於音樂劇場」這個問題,就讓購票的捧場者來回答吧。(可能他們根本懶得思考這個問題!)雖然「音樂劇場」這個名詞是滿學術性的,但何必對這場富商業包裝的音樂會作如此學術性的質疑呢?
文字|鍾耀光 紐約市立大學理論作曲,打擊樂演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