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Column

文化.語言.戲劇

借戲劇表達理念是可行的,藝術形式的自由追求是可貴的,這一切都表徵了對西方式的思維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肯定。但如果只像從西方吹來一朶無根的花,如何扎入中國的泥土呢?

借戲劇表達理念是可行的,藝術形式的自由追求是可貴的,這一切都表徵了對西方式的思維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肯定。但如果只像從西方吹來一朶無根的花,如何扎入中國的泥土呢?

香港是個奇特的地區,割讓租借加在一起,百餘年來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在台灣殖民不過五十年,留下多少日本文化的遺跡,何況做殖民地一百多年的香港呢!

在香港受過敎育的人都多少會說英語,而且以說英語爲榮;一般來說,香港是粤、英二語雜用的社會。上層的英國統治者和英化徹底的高級華人,只會說英語,不會說粤語。下層是敎育極低,甚或不曾受過敎育的勞苦大衆,只會說粤語,不會說英語。中間階層,則是一群基本上說粤語,但同時也能說一口從半吊子到相當流利程度的英語的中產階級。以語言爲表達媒介的戲劇,基本上反映了這種文化新貌。主要的演出以粤、英二語爲主,用普通話(國語)演出的竟成鳳毛麟角。如果英語代表英國文化,粤語代表地方文化,那麼香港獨缺由國語所代表的泛中國文化。

進念二十面體(Zuni Icosa hedron)以前衞劇團的姿態出現在香港社會,實在並非偶然。該劇團於今年元月二日在香港理工學院演出了《極樂世界之七大奇景》(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是近年演出系列之一。劇場的觀衆席裏豎立着「喃嘸阿彌陀佛」的紙招(另一面則書寫了一些不相干的成語),很爲驚人。舞台上呈現的是靜態的一、二人體,陪襯着正中時或捲上、放下的銀幕上的動態映像。映像內容約分三組:一組表現一個形似應召女郞的女人與一個西方男子的邂逅;另一組爲厨師雕裝龍鳳餚盤的過程;第三組是一群靑年在一所敞廳中的身體律動。銀幕上所呈現的不過是業餘水平的映像。此外觀衆耳中則承受着火車聲、飛機聲和街聲的衝擊。旣然展示給觀衆的主體爲銀幕,是否還可稱之謂「舞台劇」呢?業餘攝影機的隨興掃描,是否具有特定的內涵和藝術企圖呢?這些都難以回答。總之這是一次考驗觀者耐力的演出。演出半小時後,有人上台宣布因放映機故障,以下演出取消。觀衆亦不知是眞故障,抑或劇中安排如此。接下來便是集合了港、美、加數地敎授主持的討論會,自然全用英語,使滿場的觀衆覺得是一件「不枉此行」的文化事件。

這種演出該歸入「理念劇場」之一種,是純西方的。中國戲劇向以娛樂爲主。西方後現代的前衞演出則是絕對「反娛樂」的,常以各種惹厭的方式來考驗觀衆的感官,說是爲了啓發觀者的思考。因此很多演出似乎只發揮了催眠的效果。例如《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一劇,有長達半小時的靜止畫面,實在對觀衆形成一種虐待,然而觀者都在追求新形式的理念下忍受下來。

進念二十面體在香港的社會中,代表了中上層的文化菁英,所以經常只展示圖像不使用語言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有意模仿美國的「新形式主義劇場」,另一方面大槪爲了避免掉入取悅粤語或英語觀衆的兩難之間。借戲劇表達理念是可行的,藝術形式的自由追求是可貴的,這一切都表徵了西方式的思維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肯定。但如果只像從西方吹來的一朶無根的花,如何扎入中國的泥土呢?

附記:上期介紹文字中「嶺南書院」的正名爲「嶺南學院」。

 

文字|馬森 戲劇學者,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