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觀衆爲何而來

有些人是爲欣賞而來,有些人是爲學習欣賞而來,有很多人是爲開眼界而來,可能有更多的人是爲了看熱鬧而來。

有些人是爲欣賞而來,有些人是爲學習欣賞而來,有很多人是爲開眼界而來,可能有更多的人是爲了看熱鬧而來。

不久前,在民生報文化版看到一個短評,指出表演藝術觀衆的多寡,並不代表藝術水準的高下。其實一切藝術都有同樣的問題,這是藝術展出與演出單位所必須面對的矛盾。

自從藝術向社會大衆開放以來,這個問題就存在了;可是問題的突顯,卻是近若干年的事。

在過去,沒有人注意一座美術館的參觀人數,沒有人關心一場演出是否座無虛席或一票難求。美術館並不需要太多的觀衆,而音樂廳與歌劇院數量有限,又非時常有表演的機會,觀衆不是問題。曾幾何時,高級文化開始大衆化了,改變了藝術展演的遊戲規則。

在過去,藝術的公開,其目的只在欣賞。去聽音樂會的人都是懂得音樂的人,去看美術展覽的人都是懂得美術的人。他們來到展、演的場所,有充分的準備,可以欣賞,也可以批評。可是社會上眞正懂得藝術的人是有限的,一般大衆並不關心藝術的活動。

這群懂得藝術的人是社會的菁英份子,他們本來並不關心大衆。但是民主政治使他們感覺到一種社會責任,就利用他們的影響力,把藝術的觀念透過普及敎育,傳遞給大衆。因此人人都知道藝術的價値,雖然他們仍然不懂得藝術。經過長期國民敎育的推行,藝術在國民的心目中居有神聖的地位。他們不會欣賞,但會讚嘆,不了解,卻很崇拜。世上最偉大的藝術家逐漸得到神祉一樣的地位,爲世人所禮讚。

有了這樣一個盲目崇拜藝術的大衆,藝術的經營者,不論是音樂廳、歌劇院或美術館、博物院,都有了發展的餘地,也開始面對群衆的壓力。這時候,敎育的理念開始產生了,社會大衆不會欣賞藝術,可是他們的課本吿訴他們,藝術是神奇的東西。他們要進到藝術的殿堂不是爲欣賞,而是要了解,要懂得如何欣賞。藝術的殿堂就不能不負有敎育的任務。這個問題就變得十分複雜了。

近若干年來,社會逐漸富裕,世界各國都在努力促進觀光活動,幸或不幸,藝術被列爲觀光的重要項目。這也是普及敎育的必然結果。凡是念過書的人都知道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中國有故宮博物院,聖彼德堡有芭蕾舞。在觀光的領域中,這不是欣賞不欣賞的問題,而是要增加見聞,是要開眼界,因此著名的藝術殿堂裡擁擠著人潮,蔚爲奇觀,使人相信藝術主導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台灣,媒體主導了一切活動。觀光的動機在媒體的推動之下,把藝術欣賞的活動變得更爲複雜,甚至與藝術不甚相關了。

藝術殿堂的來訪者,動機變得非常複雜,有少數人仍然是爲欣賞而來的,有些人是爲學習欣賞而來的,有很多人是爲開眼界而來的,可能有更多的人是爲看熱鬧而來的。藝術的展出與表演者,一方面希望有很多的支持者前來捧場,一方面又希望得到眞正的欣賞者,少數的知音。這兩者有時候是互相排斥的。這是藝術界新鑄成的十字架,不能不背起來的。

 

文字|漢寶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