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甚麼是本土化

藝術的創作越走地方化的路,越具國際性。

藝術的創作越走地方化的路,越具國際性。

在文化本土化聲中,藝術的鄕土化最具有象徵性。然而這是會引起爭論的, 因爲本土化在國內已經政治化,暗含著台獨或獨台的意味。回想十幾年前,文化界的一群年輕人如火如荼展開鄕土化運動,遭遇到政府的降溫行動,令人不勝感慨。到今天,本土化幾乎是朝野共同的政策了。

一個地區的文學藝術必須具有當地的色彩,在當地的土壤上成長,是國際共同認定的原則。前幾天看到一段新聞,諾貝爾獎揭曉,文學獎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美國黑人女作家得到,我國的記者問到該獎委員會的人員爲甚麼不考慮台灣的作家,據說得到的回答是台灣的作品缺乏台灣性。甚麼是「台灣性」?不容易明白,但其意思是指台灣本土的氣質,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近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是由比較弱勢的民族的作家得到的。這,多少有一點政治意味,但它表示了國際文化界對民族本土精神的肯定。一個弱小的民族,其民族生命中的特殊氣質與特殊遭遇,在一個具有表現天才的作家手裡,用特殊的手法表達出來,不去模仿西方國家文化傳統中的偉大作品,最容易受到國際的肯定。換言之,藝術的創作越走地方化的路,越具有國際性。

這又是一個値得爭議的問題。在表面上看來,西方世界好像放棄了自己的價値觀,不再推行西方文化的國際化,轉而支持各民族獨特文化的發展;實際上,這仍然是偏見。藝術與科學一樣,都是一種世界語言,它們都有地方性,但它們也都具有共通的價値。如果不承認這一點,諾貝爾獎可以關門了,一切國際性的討論會都不必舉辦了;如果承認這一點,則較先進的文化影響較落後的文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在某些方面是較先進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西方的評論家認爲東方的民族受到他們的影響就是不對的,這是另一種傲慢。不能因爲我們是中國人就否定我們的鋼琴家。

比較落後的民族,尤其是像我國,原來有一個光輝燦爛,然而已經衰微的大傳統,在建立地方色彩上最爲困難。這是鄕土化,也就是向小傳統中尋根的主要原因。可是內在的矛盾是,國際上認定的藝術必然是脫離鄕土,進入廟堂後的藝術。諾貝爾文學獎的對象並不是民俗作品,而是印刷精美,流傳在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中的作品。也就是說,必須經由藝術家,把地方的鄕土氣質,轉化爲國際上可以了解、知識分子可以接受的高級藝術。國家音樂廳是爲最精密的音響反應而設計的,國家音樂的鄕土化,並不是直接把鄕野中樸質、粗野的原始呼喊搬進來,而是要經過一番轉化,去野存文,有了典雅的形式,保存民族的氣質,才搬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這個過程就是「文化」。

這是很困難的步驟,但是我們不能爲了困難就放棄努力。以鄕土爲口號,不經文化的過程,直接呈現民俗於廟堂,雖達到政治的目的,卻會排除知識分子的支持,並不是藝術本土化的正確途徑。

 

文字|漢寶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