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夫蓋尼.紀辛鋼琴獨奏會(寶麗金唱片 提供)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聽紀辛獨奏會

很明顯的,在紀辛準確完美技巧和龐大音量的鋼琴彈奏中,承傳與展現了俄國式鋼琴彈奏風格與特色:一切均爲感覺與表情的具形展現;而非德奧風格所追求,超越形體的抽象 精神象徵,與哲理省思的詮釋。

很明顯的,在紀辛準確完美技巧和龐大音量的鋼琴彈奏中,承傳與展現了俄國式鋼琴彈奏風格與特色:一切均爲感覺與表情的具形展現;而非德奧風格所追求,超越形體的抽象 精神象徵,與哲理省思的詮釋。

艾夫蓋尼.紀辛鋼琴獨奏會

10月22日

國家音樂廳

被譽爲是「俄國鋼琴樂派最後也是最年輕繼承人」的紀辛,在台灣樂壇熱烈期盼下,於十月二十二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了一場內容全爲蕭邦作品的獨奏會。

音樂會開始時,一直盼望出現於舞台上的,會是一位二十七歲,成熟靑年模樣的鋼琴家,然而,紀辛仍然是過去的紀辛,如許多影片中「鋼琴神童」造型的紀辛──蓬捲的棕髮,蒼白緊繃,幾無表情但稍帶神經質的俊秀面孔;在纖細骨架上顯得超級巨大的雙手。紀辛有如上了發條似的木偶,走向鋼琴,隨即激烈,狂暴的開始了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二十八的演奏。

劇烈狂暴的琴音

蕭邦在這二十四首前奏曲中,以調性之對比差異,敍述出人性靈魂中許多對立的精神情狀。在密集表情,內在、壓抑的慢速度樂段中(特別是其中的第四、第六號),紀辛如著魔似的,壓搾著自己的精神。緊張、苦痛的面部表情,許多肌肉甚至不自覺的抽搐著(特別在眼角部份),彈至激動處,則不時痛楚的發出陰暗的低吟。然而,在回到快速、飛快的和弦、音羣,較外向而具戲劇性表情的快奏部分時,紀辛才彷彿又回到了現實世界,在鍵盤上盡情的宣洩著(如其中,第十、十二、十四、十六、二十二、二十四號等),特別以第十六號前奏曲,最讓人震憾。大家最熟悉的第十五號〈雨滴前奏曲〉,在紀辛的詮釋下,染上了大量的「俄國特質」。馬約卡島上綿綿雨滴所帶來的孤寂與深沈,幾乎已被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牛車〉Bydlo似的沈重所取代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在劇烈、強勁如鐘聲似的一片狂瀾中結束。

下半場節目,是以蕭邦高貴、優雅的《船歌》作品六十開始。紀辛集中而戲劇性的詮釋,讓人感覺緊迫而表情單一,似乎缺少了絲絲細膩而纏綿的多樣音色與速度彈性變化。然而,此種密集、具戲劇性的彈奏風格,卻極適合於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三十五第一樂章的展現,奏鳴曲式的架構與縝密樂思,在紀辛手下顯得淸晰、完整,有如同雕刻似的立體。特別在樂章(發展部)的高峯頂點處,密集、緊湊的讓人如坐針氈似的難忘。

第二樂章的詼諧曲,紀辛完全不顧音樂廳中過多殘音的音響,仍然遵從譜上的大聲音量指示,在鋼琴上奮力急馳的狂奔衝刺著。而中段慢的部分也如只爲進入再現詼諧曲「間奏」似的,而未擁有獨立個性的詮釋。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與第四樂章〈終曲、急板〉都在最純熟與準確的彈奏下完成。音樂會在聽衆們熱烈的掌聲要求下,以兩首蕭邦圓舞曲與詼諧曲作爲安可,結束了這場鋼琴盛宴!

紀辛的彈奏中,精準技巧與單一個性,似乎是其最大特色,特別爲遠距離聆聽的聽衆們,由於無法感受到其肢體與面部表情的改變,因此,許多時候,只會感覺到一片過剩的回音與充滿攻擊性、直接的鋼琴彈奏;然而,近距離的聽衆們,經由視覺上的感受,不知不覺已將戲劇性而神經質的肢體和面部表情,彌補了部分音樂上所欠缺的多樣個性變化。

「天才形象」的建立或推翻

很明顯的,在紀辛準確完美技巧和龐大音量的鋼琴彈奏中,承傳與展現了俄國式鋼琴彈奏風格與特色:一切均爲感覺與表情的具形展現;而非德奧風格所追求,超越形體的抽象精神象徵,與哲理省思的詮釋。

在聽衆席中,我們看見紀辛母親與女老師Kantor女士在場聆賞著他們精神支柱與最愛的演出,或許,也因此,紀辛的表現,總如一位模範生,嘔盡心力的想留下最佳印象並贏得師長親人的嘉獎。紀辛自十五歲左右即定型的鋼琴彈奏風格,在職業鋼琴演出生涯中,逐日熟練,然而原有的特性仍然如舊。

紀辛,如許多天才兒童一樣,最大的障礙,的確就是別人爲他塑造的形象,與自身的軀殼。有些天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瘋狂、奮力的反抗「逼」他走入此途的家庭與社會,爲的只是證明與尋回獨立的自我;然而,有一些則盡力在衆人呵護下維持妥協於旣成的「天才形象」中,甚而發揚光大。顯然,紀辛是屬於後者。

 

文字|葉綠娜  鋼琴家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