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重現台灣文化史的集體記憶

拱樂社劇本的整理與出版

「拱樂社」劇本的整理、出版是台灣重要紀事,保存了衆所關注的戲劇史料,重新體驗台灣「內台戲」的舞台魅力,喚起衆多台灣民衆的集體記憶,有助於台灣文化史與戲劇史的硏究與創作。

「拱樂社」劇本的整理、出版是台灣重要紀事,保存了衆所關注的戲劇史料,重新體驗台灣「內台戲」的舞台魅力,喚起衆多台灣民衆的集體記憶,有助於台灣文化史與戲劇史的硏究與創作。

陳澄三家人捐出的無價寶藏

一九八一年五月中旬,以一己之力,開創「拱樂社」歌仔戲王國、並爲台灣電影史寫下輝煌一頁的陳澄三與世長辭,享壽七十四歲。七月下旬,他的家人依其遺志,把所有的「拱樂社」資料包括《雙雄大鬥鐵假面》、《流浪三兄妹》、《金銀天狗》(上、下)、《舊情綿綿》等五支台語片的完整拷貝,以及大批戲曲劇本、海報、錄音帶、劇照悉數捐贈給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圖書館前身)藏,爲「拱樂社」的歷史劃下完美的句點。

陳澄三的演藝事業興起於戰後初期,到一九七〇年代中期宣吿結束,這些資料堪稱陳澄三的畢生心血,是陳澄三事業的縮影,代表他一生最輝煌的時光。

不過,大概只有關心台灣語文、戲曲、影劇者才能瞭解這批資料的寶貴。國家電影圖書館接受這項捐贈,如獲至寶,他們的頂頭上司新聞局長頒獎表揚,隔日的報紙也披露了這項消息,但在星光熠熠、花花草草的影劇新聞中,陳家的壯舉顯得微不足道。果眞形勢比人強,表演藝術失去了舞台,彷彿失去了生命,當年在各地戲院製造風潮的劇本,在一般人眼中,只不過是一堆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礙眼的廢紙,曾經吸引大批觀衆的電影只剩下幾盒油油膩膩長滿鐵鏽的底片盤,置放在倉庫雜物堆裡,倒是他們所錄製的歌仔戲錄音帶,偶爾還能在電台節目與野台錄音歌仔戲班聽到。

陳家捐獻的電影底片經過整修之後,很快成爲電圖館的珍藏,曾經公開放映,觀者有限。電圖館也曾邀請「拱樂社」藝人及相關人士舉行座談,做了一些口述歷史。至於這批堆積如山、已然發黃、剝落的劇本因爲篇幅龐大,處理起來有些棘手,電圖館雖有意把這些資料整理、出版,讓社會大衆有效應用,但受困於人力、經費不足,只能把這批資料束諸高閣,無法開放外界査閱。

硏究台語文與戲劇史的珍貴史料

「拱樂社」劇本不但是台語文硏究的重要素材,更是台灣戲劇史最珍貴的寶藏。因爲台灣有史以來,「里巷無日不演戲」,卻缺乏劇本創作的傳統,劇團活動雖然頻繁,表演內容卻多來自唐山大陸,因此,《陳三五娘》、《征東征西》的老戲不斷翻演,縱有新的創作,也是僅有演出架構,而用說戲方式,由資深藝人(或導演)述說劇情,分配角色,由演員臨場發揮。換言之,絕大部分的戲文都保存在藝人、導演腦中,少有固定文本。

今日所謂台灣戲曲劇本大多是亂彈、南管的傳統劇本,或地方戲劇協會(協進會)之類半官方組織所「修訂」的「標準」劇本,屬於本土創作的劇本少之又少,更遑論反映時代精神與社會文化變遷的創作了。傳統戲曲本子是漢文化的瑰寶,也是台灣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長期照本宣科,也是美中不足。正因爲如此,「拱樂社」創作劇本的存在,多少彌補台灣戲劇史的不足。「拱樂社」劇本並非曠世巨作,人物情節仍不脫傳統忠奸兩立,善惡分明的戲曲窠臼,但劇本結合演員與舞台條件,演出因而明快、活潑,動人心弦,足以反映台灣民衆的集體情感與戲劇美學。

台灣戲劇的劇本創作始於淸末

台灣戲劇的劇本創作當然不始於「拱樂社」,原來自廈門書局(如會文堂)的「歌仔冊」唱本,在淸末已出現一些本土創作,彈唱一些反映台灣歷史、社會面象的題材,如《西仔反》(中法戰爭)、《運河殉情記》,本地的書店如嘉義的捷發書店、玉珍書店,台中瑞成書店、新竹竹林書局也發行鉛印本,使「歌仔冊」逐漸本土化,流傳更廣,進而影響近代歌仔戲的興起。

「唱本」之外,戲劇舞台的創作劇本也在二十世紀初期隨著新興的歌仔戲、新劇而出現。這兩種表演多在戲院演出,與傳統廟會舞台不同,影響了戲劇的演出內容,表演體系也更加開闊、新奇。不過,劇團的表演似乎仍以幕表戲爲多,能保留下來的劇本極少。皇民化運動時期,傳統戲曲劇目受到壓制,在「台灣演劇協會」統制下,各劇團演出的自創劇本反而更多,實爲劇場史的一大諷刺,林博秋的《閹雞》、《地熱》、《高砂館》、《從山看街市燈火》即是此時的作品。戰後台灣戲劇活動較諸戰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仍以傳統演出方式爲主,像《壁》、《羅漢赴會》、《香蕉香》這樣的創作劇本不多。四、五〇年代數百個劇團在各地戲院大演「內台戲」,演出的場次、劇目難以計數,但能如「拱樂社」歌仔戲劇團、「大台灣」新劇團自創劇本,並依文本演出的情形也不多見。

總而言之,台灣近代戲劇史的劇本創作不多,與劇團數量、觀衆參與熱度完全不成比例,稱得上劇作家者,數來數去寥寥無幾,林博秋、楊逵、張深切、賴和與陳澄三、簡國賢、廖和春等人算是其中代表人物。他們不但創作劇本,也珍惜劇本,才能使一些展現台灣劇場生命力的劇本,在社會環境變遷中,不致飛灰湮滅。

前述楊逵、賴和、張深切皆爲著名的文學家與文化運動者,戲劇只是其志業的一部分,林博秋則以專業劇場編、導聞名,戰後更創辦影業公司,身兼電影編劇與導演;以《壁》一劇聞名的簡國賢死於白色恐怖,遺世作品不多,殊爲可惜;小學未畢業的廖和春則屬民間藝人,遊走歌仔戲、新劇之間,能編能導能演,也是重要的劇團經營人。陳澄三雖非以編劇取勝,卻爲台灣戲劇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他的「拱樂社」邀請一、二十位專業編劇(包括廖和春),創作了數十部連台大戲,作品之豐富超越任何一個傳統劇團。也因爲這些劇本,使得「拱樂社」聲譽鵲起,劇團一再擴充,「拱樂社」與歌仔戲幾乎成爲同義詞,陳澄三也成爲台灣戲劇界的「通天敎主」。

賴和、楊逵、張深切諸人的創作劇本近年隨著個人文集的發行而流傳,相形之下,投入戲劇界更深的林博秋、廖和春與「拱樂社」的劇本反而湮滅不彰,十分可惜。

老劇本繁複的整理過程

多年來「拱樂社」資料一直保存在電影圖書館,最近在黃建業館長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柯基良積極推動下,劇本整理計畫總算有了頭緖,幾經討論、溝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委託本人負責「拱樂社」資料整理。在電影資料館的協助下,工作小組首先把存放在樹林倉庫的劇本加以整理、分類。這些劇本原稿因年代老舊,許多紙張已近殘破,加上未曾妥善保存,內容多所散佚。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拿起劇本一張張影印、裝訂,再根據影印本進行整理,原稿則歸電影圖書館典藏,保存其歷史意義。

「拱樂社」創作劇本出自多人手筆,書寫方式或用鋼筆手抄,或用鉛字排印,體例雜亂,形式不一,而內容模糊之處甚多,無法如毛筆書寫的南北管劇本、曲譜直接影印,必須先做打字、校對工作。工作小組首先確立整理的最高原則:原文不做任何更動,即使有明顯的「手民之誤」,也保留原來的錯訛字,不妄加改正,而以括號標記正確字,附於訛字之後,對一些難以辨識的詞字則做註釋,以幫助讀者閱讀。

除了劇本整理之外,其他相關的工作尙包括整理盤式錄音帶,修復其斷落處,並將錄音帶拷貝爲MD建檔保存,這些錄音帶能使「拱樂社」「原音」重現,可與劇本相互印證、比較。至於劇照、海報則先分類,並加以翻拍、沖洗、註解。除了歸檔保存,也可附於劇本之中,一併閱讀。在整理劇本的同時,工作小組也進行田野調査,訪問與「拱樂社」相關的藝人、戲院、觀衆,瞭解當年劇本排演的情形,期能重建「拱樂社」的演出生態。

「拱樂社」的劇本整理堪稱工程浩大,劇本目錄雖只列八十多齣戲,但多屬於「內台戲」,每齣戲都分成五至十個大本,每一大本又分成數十台。這八十多齣戲用十六開紙書寫,需要一萬一千多頁,字數達五百多萬字,如此龐大的篇幅,即使影印、整理、打字、校對都需花費不少時間,更何況註釋。註釋的工作費時費神,原因在於劇本使用台語文,而非一般的國語文法。再方面劇本以演出爲目的,在緊密的演出行程中,一邊編劇,一邊排戲,文字運用力求方便,並不要求準確性,而以易懂易記爲原則。當時一般演員敎育程度不高,認字有限,通常在專人音讀之後,把戲文牢記在心,因此劇本文字常有捨字就音的情形,有時同一詞句,就有幾種不同寫法,目的要讓識字不多的演員拿起劇本就能唱唸,由音就義。經過時空推移,今日僅依據劇本的文字閱讀,很容易產生障礙,一般熟悉閩南語文者對許多語詞依音推敲,都不容易明白其義,更何況不習閩南語文的人了。

整理計畫分兩期進行

由於「工程」浩大,「拱樂社劇本整理計畫」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作重點是將原裝訂在二十大本的二十五齣劇本先行整理出版(附表),內容完整,缺漏較少,編劇包括陳守敬、陳雲川、鄧火煙、葉海等人,都是「拱樂社」主力作家,頗具代表性。這些劇本包括不少歷史故事劇,乃「拱樂社」劇作家虛構歷史背景,把所有能吸引觀衆的故事情節與劇場要素融入其中,帶來連台戲的高潮,也造就了全盛時期的「拱樂社」。

第一期出版的劇本除了長篇歌仔戲之外,還包括電視歌仔戲、歌舞劇、話劇、電影劇本等,希望藉不同的劇本形式,反映「拱樂社」多元的演出面貌。

保存史料重新體驗內合戲魅力

「拱樂社」劇本的整理、出版是台灣重要紀事,保存了衆所關注的戲劇史料,重新體驗台灣「內台戲」的舞台魅力,喚起衆多台灣民衆的集體記憶,有助於台灣文化史與戲劇史的硏究與創作。出版前夕,我們格外感謝陳澄三與「拱樂社」對台灣戲劇的努力與貢獻,也感謝陳家後人的大公無私,慷慨捐贈。正因爲如此,「拱樂社」的資產才能成爲台灣文化史的資產,陳澄三的光榮正是爲台灣人的光榮。

 

文字|邱坤良  國立藝術學院校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附表:

編號

劇目名稱

劇作者

劇本形式

說明

原稿頁數及字數

1

金銀天狗

陳守敬

內台劇劇本,共十本

曾濃縮改編為電影劇本

約592頁217000字

2

乞食王子

陳守敬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據手稿記載,完成在民國50年四月下旬

約300頁1460000字

3

花鼓情仇

鄧火煙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根據田野訪談資料,本劇由許秀年主演

約310頁146000字

4

黑染玫瑰

不詳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筆跡和語氣與「空愛情難斷」相類。原稿結局闕漏。

約260頁124000字

5

德化萬惡

廖文燦

(廖和春)

內台劇劇本,共六本

又名西宮男人十二歲

約312頁150000字

6

劍底鴛鴦

王啟明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又名「暗礁珊瑚」、「母在何處」。原稿結局闕漏。

約320頁150000字

7

皇帝充軍

葉海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約358頁172000字

8

神秘殺人針

葉海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約395頁190000字

9

合寶金錢會

葉海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約395頁190000字

10

母之罪

不詳

四句連劇本

 

約108頁52000字

11

孤兒流浪記

陳守敬

內台劇劇本,共五本

根據田野訪談資料,本劇由許秀年主演,之後連明月也曾擔綱演出

約291頁140000字

12

空愛情難斷

疑為蕭金水

內台劇劇本,共四本

 

約102頁49000字

13

流浪兩兄妹

陳守敬、陳雲川

電影劇本,共一零六場。

《流浪兩兄妹》拍成電影時似改為《流浪三兄妹》,增加一個角色。導演為邵羅輝,製片戴傳李,由永達影業股份有限公司拍製,上映於1963年2月,由許秀年、戴佩珊、簡春美主演。

約38頁18000字

14

八百零八年

不詳

電影劇本,共一本

疑為早期劇本「清宮108年」改編而成

約82頁39000字

15

宮樓殘夢

陳守敬

電視劇劇本

拱樂社第一部電視歌仔戲。民國58年9月3日完成

約57頁27000字

16

婉鳳樓

陳金樹

電視劇,共六本

播於民國六十年二月,為拱樂社在電視上的最後一部劇作。導播余秉中,由陳金樹兼任戲劇指導。演員有連明月、楊鳳玉等人。

約82頁39000字

17

樊梨花與薛丁山

寒蟄

電影劇本,共六場,前有序幕

 

約104頁50000字

18

杜諒梅

不詳

話劇劇本

劇本只題「話劇劇本」,今暫以女主角名字為劇本名稱。

約63頁30000字

19

電光拐

葉海

歌舞劇本

 

以下(含)共約61頁,29000字

20

蛇女思凡

葉海、金樹歌

舞劇本

 

 

21

黑白蛇下凡

葉海

歌舞劇本

 

 

22

圓滿

葉海

歌舞劇本

 

 

23

白蛇傳

徐楓

歌舞劇本

 

 

24

誰的過錯

吳金樹

歌舞劇本

 

 

25

歌舞劇本

不詳

歌舞劇本

原稿即命名為「歌舞劇本」,由各式小短劇串連而成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