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愛樂一年之中重要的節目還有新年音樂會、薩爾茲堡音樂節與足球大賽。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群珍貴如國寶的音樂家們,在球場上奔跑的專注神情完全不亞於舞台上。每年八月舉行的維也納愛樂與薩爾茲堡音樂院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對抗賽,舒緩團員們累積了一年的工作壓力。
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
4月5~6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今年的三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三天,祖賓.梅塔帶領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在著名的金色大廳裡舉行了名為「尼可萊」的音樂會,紀念奧圖.尼可萊(Otto Nicolai,1810-1849)這位為樂團催生的作曲家與指揮家。
遊戲規則,傳承一百六十年
尼可萊在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指揮維也納愛樂第一場公開的音樂會,樂團產生的同時也列下了沿襲至今的遊戲規則:一、只有任職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的音樂家才能成為愛樂人(Philharmoniker);二、樂團擁有組織工作、藝術成就以及經濟自主權;三、樂團裡所有的決策都必須由全體團員採自由投票的方式決定;四、實際事務由團員推舉選出十二位團員所組成的委員會執行。
指揮奠定愛樂模式
然而維也納愛樂的演出方式卻直到十二年之後才確立了今日的模式。尼可萊於一八四七年離開維也納時,新一代的團員為了找出一位優秀的帶領者,經過十二年的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卡爾.艾柯爾特(Carl Eckert,1820-1879),一口氣演了四場「愛樂音樂會」,這就是直到今日不曾間斷舉行的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例行音樂會。繼艾柯爾特之後,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又歷經了多位優秀的常任指揮,如首演華格納歌劇《尼貝龍的指環》的漢斯.李希特,任內還與威爾第、布魯克納、布拉姆斯等作曲家合作過,可說是真正將樂團帶領至世界舞台的指揮。而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也曾於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一年擔任歌劇院與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馬勒最大的功勞則是將本來只屬於上層階級的音樂會活動,極力推向普羅大眾,讓平民也有享用美妙樂音的權利。最後一任常任指揮則為任期從一九三○至一九三三的克雷蒙斯.克勞斯(Clemens Krauss),自此之後,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即沒有在聘任過常任指揮或藝術總監,改由延聘客席指揮與之合作。
奇妙的維也納音色來自不同的樂器構造
一個維持了一百六十年的樂團,總會有令人津津樂道的傳統。維也納愛樂最令人稱奇的當屬「維也納音色」(Der Wiener Klangstil)。隨著工業大革命與法國印象派音樂的興起,造成樂器的改革與進化,而這些演進並沒有造成維也納當地樂器的大改變,也因此維也納愛樂仍保留了相當接近古典樂派時期的演奏方式與音色,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原有的樂器。木管樂器的構造與法製樂器大不相同,甚至必須使用專有的簧片,銅管更是承襲了李希特時期大量引進的德製樂器,忠實地保存了古典樂派裡自然柔和、穩定清澈、卻又可以表達細微變化的音色。而這也導致至今許多演奏家在演奏古典樂派的樂曲時,捨棄了花俏的顫音,力求樂器自然單純的共鳴,以期捕捉比較接近維也納音色的聲響。
世代相傳,傳技術也傳修琴師傅
也許是因為樂器構造上的限制,維也納愛樂一百多年來,一直像個封閉的私人俱樂部。因為不對外招考團員,錄取新團員全部由原有團員投票決定,因此大部分同時擔任維也納國立音樂院(今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教授的團員,從讓自己的學生進入歌劇院實習、進而進入樂團實習、然後成為團員的過程也彷彿成為維也納愛樂的傳統之一。一脈相傳,就連修護樂器的老店也伴隨著這些團員代代流傳下來。因此,一個外地來的音樂家,或者更準確地說,演奏德製樂器或維也納樂器以外的音樂家,想要進入這個世界,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一直到昨天,我是個不存在任何一處的人」
另一件長久以來遭世人詬病的傳統,則是性別的歧視。眾所皆知,維也納愛樂一直都是純粹日爾曼民族男性音樂家的天下。一九九七年,愛樂面對再也無法抵擋的輿論力量,宣佈將實行兩性平等工作權,同時錄取了豎琴家安娜.雷克斯(Anna Lelkes),給予她「愛樂人」的頭銜。雷克斯女士一九七一年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擔任豎琴手,一九七四年起與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簽訂約聘人員合約,自此與愛樂交響樂團同台演出,然而不管是在歌劇院、金色大廳的年度音樂會、薩爾茲堡音樂節,她的姓名卻無法印於節目單上,在消息公佈隔天的訪問中她說:「直到昨天,我是個不存在任何一處的人」。年輕的愛樂團員們屢屢在團員大會中為她爭取「扶正」,然而在一九九七年最後一場關鍵性的會議中仍然有老團員說:「就像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不招收女生,騎術學校裡見不到豬一樣。」企圖阻止這項改革。縱使最後以多數通過此案,但是雷克斯女士於二○○一年退休,至今攤開維也納愛樂的愛樂人名單,除了新進的中提琴手,其他仍清一色男性團員。
踢足球去!
隨著匈牙利裔的雷克斯女士成為愛樂人之後,近年來,維也納愛樂錄取了不少來自東歐的優秀演奏家,應考年齡也大大降低到三十至三十五歲左右,這些改變為樂團帶來不少新能量。除了每年的例行音樂會,維也納愛樂一年之中重要的節目還有新年音樂會、薩爾茲堡音樂節與足球大賽。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群珍貴如國寶的音樂家們,在球場上奔跑的專注神情完全不亞於舞台上。每年八月舉行的維也納愛樂與薩爾茲堡音樂院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對抗賽,舒緩團員們累積了一年的工作壓力。
闊別十年,維也納愛樂這次將帶來三月底在維也納的「尼可萊」音樂會曲目,努力革新的百年老樂團,是否在注入新血之後,仍然維持著原汁原味的維也納音色呢?其實從曲目上便可一窺端倪,海頓與貝多芬,絕對非它莫屬!
(本刊編輯 林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