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舞蹈

戲舞並重,取材多元

《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演出雖然並非完美無瑕,但整場製作尚稱用心。若以舞蹈編排而言,楊銘隆引借多樣素材,廣度可以,但在動作發展的縱向深度卻嫌不足。製作群意欲彰顯什麼表演意涵、傳遞什麼樣的創作思維,似乎並不是那麼清晰可辨。

《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演出雖然並非完美無瑕,但整場製作尚稱用心。若以舞蹈編排而言,楊銘隆引借多樣素材,廣度可以,但在動作發展的縱向深度卻嫌不足。製作群意欲彰顯什麼表演意涵、傳遞什麼樣的創作思維,似乎並不是那麼清晰可辨。

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

4月18~20日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兩廳院四月份的節目以非常現代(Modern and Beyond)為宣傳標題,實驗劇場也適時推出「新點子舞展」,以新氣象與觀眾相見。首先安排登場的是以「老大哥」舞蹈空間舞團為主體,搭配「小老弟」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以反擬人(舞者以蜘蛛身分模擬人類的行為模式)、仿物(模仿蜻蜓、螳螂、蜜蜂、水珠)的戲、舞、偶,呈現出趣味性強過教育性、娛樂性勝於藝術性的《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史》的演出風格不僅迥異於歷年實驗劇場各個舞團所展現的樣貌,在親子劇場方面,《史》也算是舞蹈的另類開發,同時更是舞蹈空間在純肢體表演之外的另一類型新嘗試。

拼裝為軸 上半場戲舞並重

舞蹈空間為了防範SARS疫情持續擴大,同時也為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於入場前發送口罩與蜘蛛貼紙給每位入場觀眾,並於開演前以輕鬆的口白,將大小觀眾導引進入舞劇的情景氛圍──史派德(spider、蜘蛛)的奇遇記。

《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情節發展單一淺顯,描述一隻叫朱兒的史派德,如何在生活逆境中成長茁壯,經過一番歷練與考驗,最後終於找到自我,同時也得到同伴的認同。全劇共分〈序場〉、〈開學了〉、〈蜘蛛教室〉、〈蟲蟲天地〉、〈神奇小水珠〉、〈穿TUTU跳新舞〉六段。上半場故事場景類似《哈利波特》中的霍格華茲學院一般,編舞者楊銘隆運用戲劇與影像串聯各個舞蹈段落,以舞者各自肢體特質與舞蹈技巧,表現朱兒的奇幻學習過程。因此大小呼拉圈、韻律彩帶、芭蕾、翻滾跳躍等特技片段滿場飛舞。雖然編舞者借用多種運動素材作為情節經營發展主軸,卻鋪陳出戲舞並重的豐富娛樂效果,再加上音樂與影像的配合助陣,的確將場子炒得熱鬧有趣。

畫龍點睛 下半場稍嫌冗長

下半場猶如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童話故事一般,朱兒進入未知的蟲蟲世界後,陸續偶遇其他昆蟲,這些動物的造型與裝扮,雖然有些仿其形,如蜻蜓與螳螂;有些取其神,如螢火蟲、瓢蟲與黃蜂,楊銘隆倒是把這些昆蟲的行為特質經營得匠心獨具,可愛有趣。只是主角朱兒與這些動物的互動關係仍然停留在眼神觀望或表層接觸,沒有更進一步著墨發展,實為可惜。另外,既然是〈蟲蟲天地〉,理應有更豐富的空間變換,或以細微的場景處理來彰顯朱兒的「奇遇」,但對此方面的處理,僅以不同明暗度的燈光交代,略顯製作群對此環節過於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另一方面,由於部分舞段過長,舞蹈語法變化有限,因此在沒有見好就收的情況底下,導致這些舞段稍嫌冗長平淡。例如以兩把扇子幻變成蝴蝶的舞段,編舞者打破物品外在刻板形象,轉換成不同的生命符號,原本創意頗佳,但因鋪陳過久,反而喪失其原有新鮮感和趣味性。這種情形在〈神奇小水珠〉一段更有過之,三位女舞者手持韻律球,動作語彙雖然融合體操與舞蹈律動之美,但因舞者動作質地(movement quality)變化不大,導致舞作乏味無趣。除此之外,九十分鐘的節目長度對親子舞蹈劇場而言稍嫌過長,對觀眾來說經過上半場的靜坐欣賞,下半場又是舞多過戲,若非舞蹈編排、造型設計或舞台技術等因素能生動有趣地持續吸引眾人注意力,不僅成人觀眾很難安穩沉心欣賞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節目,更何況是年幼的孩童。

演出搶眼 取材多元

黃祖延以他多年的劇場經驗,運用燈光投射與吊飾為空間、設施有限的實驗劇場經營出不一樣的舞台視野,尤其最後一景,當蜘蛛網由表演區延展到觀眾席,不僅拉長加深了視覺層次,更將觀眾納入《史》劇演出空間。許向豪的音樂設計為整場演出經營出輕鬆趣味的氛圍,也為舞作的鋪陳經營潤添不少色彩。七位舞者的表現各具特色,演出稱職。資深團員詹曜君沉穩老練,角色轉換拿捏恰如其分。而去年下半年加入舞團的舞者葉文榜表現日趨穩健,舞台上相當亮麗,無論是舞蹈技巧、肢體掌控或是演出能力都有相當搶眼傑出的表現。

除了上述的聽覺、視覺設計之外,《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演出雖然並非完美無暇,但整場製作尚稱用心。若以舞蹈編排而言,楊銘隆引借多樣素材,廣度可以,但在動作發展的縱向深度卻嫌不足。製作群意欲彰顯什麼表演意涵、傳遞什麼樣的創作思維,似乎並不是那麼清晰可辨。再者《史》劇的觀眾年齡層預設偏重在小朋友層級上,忽略了帶領小朋友前來觀賞的「資深」大朋友。因此間接造成一群成熟舞者在舞台上「裝出」可愛俏皮模樣。以親子舞蹈劇場而言,並不一定非得如此才能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只要表演者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表演,大人小孩一樣能為其真善美的藝術精神所感動。

百變背後的商機 

舞蹈空間是台灣機動性與機能性兼具的舞團代表,小至皇冠出版的新書發表會,大至國際性或大舞台的演出都有其蹤影。從去年與英國漂兒舞團合作演出的11748,到頹廢暗黑的《頹箱異典》,再到懷舊色彩的《東風乍現》,轉戰到今年親子舞蹈劇場的《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如此多變的舞台風貌,就像是舞蹈界的百變魔術師一般,若非有良好的行政規畫與強悍的表演能力,如何能清楚劃分不同的演出風格、掌握演出品質與舞團自我的定位走向呢?

對觀眾而言,《史》的親子賣點的確吸引了不少父母及小朋友進場,共同經歷演出與欣賞,具有增進親子關係以及擴大參與藝文活動的功能;對其他舞團經營者而言,則是個拓展票務、開源的經營指標;對舞蹈人而言,是個培養新觀眾群、傳遞藝術理念的好方法。這種向下扎根向上發展的做法到底成效如何,或許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但是潛藏在《史》背後的表演市場商機,或許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底下,值得藝術工作者進一步觀察、分析、思考及引以為鑑。

文字|林郁晶 中國化大學、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系講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