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的獎項,雖然無法如美國的東尼獎或電影界的金棕櫚引人注目,但它在國際劇場界中的權威地位,卻絕對不亞於這些獎項。因此,台灣在PQ的獲獎,相較於台灣許多電影導演在各大影展中的光榮紀錄,理應獲得相同的重視。只是,當這樣的消息傳回台灣之後,受到的卻是傳播媒體不成比例的冷淡反應。
最近有幾件事情,讓我頗有感觸。
政府高層指示,有鑒於張藝謀《英雄》一片在全世界掀起的風潮,計劃集資數億,以鄭成功為主題,並且邀請國際名導李安執導拍攝的電影計畫,已有各方人士從各個角度批評檢討,我也不再贅述,這只是再一次說明一個可悲的現象:本地許多政治人物在面對文化議題時,總是顯得無知與可笑。而如果我們把這個提議,與台灣電影目前面臨的困境對照來看,就不免要對施政者的「奇想」感到驚愕與憤怒。
至於說這樣的提議是否可行,或者之後會有什麼發展,老實說,我一點興趣也沒有。
另一件事,則發生在遙遠的布拉格。
台灣在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能將本地劇場設計者和相關科系加以整合,參加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PQ2003(Prague Quadrennial布拉格四年展,全世界最具權威的劇場設計╱建築大展)。如果對PQ的發展歷史與重要性,和本地劇場設計的發展歷程有所認知,就會了解台灣在PQ的現身,確實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成就。更難能可貴的是,以「遊園觀景」為主題的台灣館,在五十二個國家激烈競爭的情況下,獲得國家館部分銀牌獎的榮譽(註)。PQ的獎項,雖然無法如美國的東尼獎或電影界的金棕櫚引人注目,但它在國際劇場界中的權威地位,卻絕對不亞於這些獎項。因此,台灣在PQ的獲獎,相較於台灣許多電影導演在各大影展中的光榮紀錄,理應獲得相同的重視。
只是,當這樣的消息傳回台灣之後,受到的卻是傳播媒體不成比例的冷淡反應。文建會主委的接見,可能促成了未來參展計畫常態組織的建立,和其他相關國際會議交流活動的舉辦,但見諸報章的卻只有兩三則的報導,一般民眾,或甚至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對此事件能夠有多少了解,就不免讓人存疑。負責整個PQ參展計畫的中華技術劇場協會,預定在九月底舉行成果發表會。我個人非常希望,這次的成果發表會,不僅只是接受相關單位補助的例行作業,而能藉由傳播媒體更多的報導,劇場工作者與一般大眾更多的關切和參與,形成一個可以對許多相關議題加以討論的機會。
還有關於創作社新作《地下鐵》的一點想法。
觀賞《地下鐵》演出的時候,我的旁邊是一位本地藝文界的重要人士,他對於創作社劇團以范植偉等幾位明星為票房號召的做法,頗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樣的製作模式對於劇團本身的成長,和整體表演藝術環境的健全發展都沒有好處。
我並非不能同意這位重要人士的看法,對於其他劇團汲汲與媒體名人合作,卻不顧製作品質與專業原則的做法,也深不以為然。但在看《地下鐵》時,我卻有另一個想法,或疑問。
我們的劇場界有哪些明星?
果陀劇場的ART演出時間是今年十二月,開始預售的票房卻已經熱鬧滾滾,金士傑、李立群、顧寶明三個劇場明星的再次合作,絕對是最主要的因素。相對來看,因為范植偉而走進《地下鐵》的fan應該會發現:在演出中最為亮眼的,其實是他們不知道名字的劇場演員徐堰玲、馬照琪、Fa,換言之,這些在小劇場的觀眾群裡已經有不少fan的演員,應該也有潛力成為劇場裡的明星。
因此,重點可能不是要不要依靠明星來拉抬聲勢、票房、和整體的景氣,而是劇場界的明星從哪裡來?
註:今年的PQ總共頒出一個金牌獎,兩個銀牌獎,和兩個銅牌獎。
文字|陳正熙 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