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喜歡挑戰不可能的事情」,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在南北地域文化涇渭分明的環境下,選擇了《正紅旗下》這樣的「京味話劇」來製作,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挑戰,也想向各界證明上海製作話劇的實力。而在劇團必須自謀生路的大環境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改革如演員俱樂部的成立與製作人制的施行等,都使其呈現不同於其他城市演藝團體的活力與競爭力。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正紅旗下》
11月13~16日台北國家戲劇院
中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以下簡稱藝術中心)在二○○○年推出的話劇大戲《正紅旗下》是上海近年來幾個重要作品之一。此劇的原始製作人為目前藝術中心的總經理楊紹林,他談到《正》劇初始製作起源於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于是之,希望著名劇作家李龍云能將老舍生前未完成小說《正紅旗下》改編為舞台劇。《正紅旗下》描繪的是一九○○年左右發生於北京的歷史,同時身為滿人正紅旗子弟的老舍,藉此呈現家族當時的人與事。于是之當時希望此戲採用跨越時空方式,即融入家史、國史、民族史,以及老舍作為現代人出現於劇中的方式,呈現進行跨越時空對話的一種結構。
地域藩籬的挑戰
《正》劇以北京為背景,屬典型「京味」話劇,按理應由北京人藝表演,但因種種原因,北京人藝無法演出,所以當時作者找到了楊紹林擔任製作,由藝術中心演出,並決定此戲為其新建話劇大廈於二○○○年落成時的開幕大戲。當時決定上演此戲確實也存在一些挑戰,因為中國各地域間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是相當明顯的;上海和北京一南一北,不僅語言差異大,風土人情也全然不同。上海是經濟重鎮,受西方影響較深,對外來文化和新事物包容力較強;北京則為文化重鎮,對傳統相當堅持,在某些傳統藝術方面也被視為正統。以北京人藝來說,一般認為只有它能生產出正宗京味話劇,其他地方或劇團若想排演京味話劇會被認為不到位,因此當時許多人認為《正》劇不適合上海來做。
對於這樣的問題,楊紹林表示他喜歡挑戰不可能的事情,也認為既然北京人藝可以演出北京人眼中的上海人(如北京人藝的《阮玲玉》),上海為什麼不能演出上海人眼中的北京人?同時他認為老舍及其作品應是屬於整個民族,而不是專屬於某個地域的文化歷史。他舉例指出,《正》劇所呈現的那段歷史就像堵在中國人心上的一堵牆。從老舍呈現當時人物生活的關係和狀態,可看到那些人都在空談、混日子,大家只想往自己兜裡多藏些東西,從未想為社會民族做些什麼,如此怎能不衰敗?這就不難理解八國聯軍為什麼能打進北京;也就是說,這種表現內容是屬於整個民族的感受,而不是地域性的個性表現。
其實藝術中心的決定《正》劇為大廈落成大戲,此舉除了是對自己的挑戰之外,向各界證明上海製作話劇實力的用意也可想而知,最後演出票房長紅和隨之而來各界的邀演,也都說明了這個嘗試是正確的選擇。
經營改革與轉型
事實上,從另一角度來觀察,藝術中心大膽製作《正》劇可視為該中心近年努力改革的表現和結果。現在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是「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和「上海青年話劇團」於一九九五年合併而成,此二團是一九五○年和一九五六年分別由夏衍、黃佐臨和熊佛西成立。隨著中國大陸政府完全承擔劇團生計的計畫經濟時代的過去,取而代之是劇團必須大量負擔自己生計的市場經濟時代的來臨。舊的院團體制必須改革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環境,其中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流失。楊紹林表示,這裡不像香港、台灣等地從事舞台劇與影視的人員分別來自兩個不同的領域,中國話劇人才其實佔了影視領域的半壁江山;由於影視收入遠高於話劇,人才管理上若不改革,人才流失很快就導致話劇無法發展,因此兩個團決定合併共同解決問題。
合併後,楊紹林做了兩個主要改革;第一是成立演員俱樂部,允許演員自由流動。但在演員報酬上,如演員選擇演出影視,即由影視方面來負擔;若演話劇就由話劇單位支付,藝術中心不須負擔演員固定薪資,如此節省不少管理成本。目前俱樂部約有一百廿至卅位演員。楊紹林表示,由於沒有管理成本壓力,還預計讓俱樂部增加更多演員,將來還可透過演出人才勞務輸出,在人才上做有效經營,最後還可慢慢把俱樂部過渡到行業工會組織模式。其實如果藝術中心此一構想在將來能建立良善的規範和遊戲規則,對上海戲劇演出市場發展相當有利。
第二是成立製作人制,亦即將劇目選擇、製作與資金回收等責任分擔於幾位製作人身上。過去話劇院團傳統模式多由領導──通常是院長決定劇目,也由院長承擔藝術、行政、財務等方面責任。藝術中心開始製作人制後,每位製作人可提出自己想製作的劇目,經藝術中心同意,可全權負責統籌劇目的進行;但必須負擔投資和成本回收的責任。楊紹林提到,這個改革的好處能在藝術取向上打破壟斷,使藝術中心成為多種藝術風格並存的環境。
此一舉動在上海戲劇環境裡,其實是實際和正確的決定,不像北京並存著不同院團,觀眾可看到不同話劇風格作品。藝術中心是上海唯一話劇製作中心,如果劇目選擇掌握於一人審美趣味,怎能滿足偌大城市?甚至只能吸引特定觀眾,限制了話劇市場的成長;但若有多元劇目就能拓展話劇觀眾和市場,最後贏家除了是上海觀眾,自然也是藝術中心。
此外據筆者觀察,藝術中心工作人員較為年輕化,被賦予的發展空間也相當大,如近來上海相當受歡迎的年輕編劇喻榮軍,既非科班出身過去也沒有戲劇經驗,但藝術中心大膽地連續上演其劇作,同時他還擔任該中心節目和市場部經理。而且楊紹林目前還網羅了來自香港和澳洲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才不論在教育程度、外語能力、開放度和對市場敏銳度都相當優秀。這種年輕化傾向,不僅使藝術中心具有活力和競爭力,也在現代化管理的推動較為容易,同時也有助於上海藝術中心與國際接軌的能力,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未來在中國話劇的發展和地位,相當值得期待。
文字|林偉瑜 美國夏威夷大學戲劇舞蹈系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