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與雲門共舞──雲門在中正」的駐校計畫,起先只是單純的駐校,把舞團直接從台北請下來嘉義,住進學校,學生有機會觀摩舞作排練、觀賞演出,不過在雙方更深入的腦力激盪後,決定開設課程,列入通識學分,供學生選修,除了希望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活絡課後的校園人氣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學分的要求,參與者是出於自願選修,必須展現更高的企圖心。
在「由你玩四年」的大學生活中,除了修滿學科學分以便拿到那張畢業文憑之外,社團與戀愛,也佔去了許多新鮮人的時間,成為課外的另兩種「必修學分」。不過,嘉義中正大學的學生還有第三個選擇──與雲門共舞。
通往中正大學的路上,寬廣大道兩旁,滿眼是「雲門在中正」的旗幟在風中列隊歡迎來客。週末假日的中正大學,寧靜湖面倒映點點霞光,偶見水鳥掠過,除了三三兩兩的附近居民帶著孩子在這裡玩耍運動,以及留在校園內的住宿學生群聚談笑之外,偌大的校園顯得有些空盪。循著音樂聲走近活動中心,數拍子的人聲混合著地板的震動聲愈來愈大,才發現,原來這兒別有洞天。
不是舞蹈系學生也能學跳舞
一個個青春洋溢的臉龐,專注地盯著雲門舞集二團的舞者助教示範動作,身著T恤、寬鬆長褲的男女同學圍成一個大圓,跟著授課老師何曉玫的指示口令,練習四拍節奏的動作變化。「好!我們現在把節奏加快,注意你的伙伴……」何曉玫一邊用手打著拍子,一邊在場內游走,觀察學生的動作,在此之前的幾分鐘,他們剛剛做過分組的雕塑練習,體驗編舞者與舞者如何設計動作,如何從基本的以動作填滿舞台空間,進而運用動作的變化展現舞意與美感。
「接下來我們來發揮想像力,請大家開始當『雲』……,好,軟軟的、輕飄飄的雲朵是什麼樣子……好!開始打雷囉……要下雨了!……很好!……感覺雨點的重量!……身體的精力!」何曉玫喊著,教室裡開始浮出各式各樣的「人體雲」,有的同學閉上眼睛冥想雲的長相,緩緩移動著手腳,有的同學轉了幾圈接著跳躍後重重墜地,隨著節奏趨急,身體動作愈來愈賁張,腳跺地板的聲音也有如雨勢狂落,「好!」結束口令一出,同學的喘息聲與笑聲盈滿整個空間。
理論實務並重的課程設計
這是這學期「與雲門共舞」的進階班課堂拾景,由何曉玫教授舞蹈創作,二十九位選修的學生,已經上過基礎班的訓練課程,他們來自理工、管理、文史哲以及法商學院各科系,高矮胖瘦都有,舞蹈底子不一,其中還有些是雲門的忠實觀眾。而在校園另一頭的體育館內,則有四個基礎班的課正在進行,學生可以選擇的類別包括現代舞、芭蕾舞、中國舞與爵士舞,由雲門2的舞者負責教授。
這項「與雲門共舞──雲門在中正」的駐校計畫,從最初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的一個想法(註1)發展至今已經是第三年。對於以理工、管理學院見長的中正大學而言,由於本身並沒有藝術專業科系,在強調全人統整的教育理念下,本就有心積極推廣藝文活動,加上校內擁有設備良好的演藝廳與舞蹈教室,資源條件具足,邀請雲門駐校的計畫便在雙方均有意願的情況下順利成形,簽訂了三年之約。負責此計畫的中正大學藝文活動推動小組執行祕書林麗菊回憶說,校方與雲門2經過無數次的討論溝通,起先只是單純的駐校,把舞團直接從台北請下來嘉義,住進學校,學生有機會觀摩舞作排練、觀賞演出,不過在雙方更深入的腦力激盪後,決定開設課程,列入通識學分,供學生選修,除了希望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活絡課後的校園人氣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學分的要求,參與者是出於自願選修,必須展現更高的企圖心,在有系統的教學與進度的壓力下更專心投入,有所收穫,這也是這項計畫的最大特色,「不然,我們的熱舞社、國際標準舞社也很活躍呢。」
聯手播撒藝文種子
林麗菊說,第一年試辦,學生的反應十分熱烈,約有六百多人上網選課,到第二年規劃得更有系統,由於採取小班教學方式,七百多人選課只能錄取兩百人,今年更為去年已經修完基礎課的「資深」學員加開一班進階班。除了兩學分共三十六個小時、密集在兩周之內修完的課程與結業的成果發表之外,這項計畫還兼顧到術科之外的人文藝術涵養層面,包含了由侯文詠、蔣勳、劉芳慈等名家講演的藝術講座(註2),以及由學者搭配舞者講解分析的舞作導讀(註3)。
「這在台灣可說是創舉,也充滿挑戰。」林麗菊說,事實上,表演團體前往校園舉辦工作坊或演出的例子很多,但是像這樣的規畫與進行方式,應該是前無古人,她同時強調,中正大學之所以能做得到,其實是多虧了前、現任校長的支持,以及包括通識教育中心、文學院、總務處、課外活動組等計畫相關各處室的支援協助,才能成立一個跨處室的小組完成這項計畫。而本身就喜愛藝文的林麗菊也滿懷信心地表示,每年六百位學員,雖然在全校約一萬一千名學生(含研究生)當中所佔的比例不算高,然而這六百個種子,經過年年逐步地累積(下一個三年約已續簽),將可能開花結果,發揮難以預估的力量,校方更希望這項計畫成為中正人的驕傲,與眾不同的標記。
扎根計畫知易行難
誠如林麗菊所言,這項計畫看來的確令人豔羨,特別是在以升學、就業考量為重的台灣教育環境中,非舞蹈專業科系的學生若對舞蹈有興趣,甚至想學習舞蹈的話,恐怕多只能選擇花錢報名坊間的舞蹈班,能有機會在通識課程中免費學舞又拿到學分,不啻是美事一樁;而對於雲門舞集二團來說,透過這項計畫,除了符合創團的宗旨目標,也有利於舞團的推廣行銷,可說是達到雙贏的效果;但在整個計畫的執行過程中,不論是舞團本身的行程分配、團員的食宿起居、課程排練與講者講題的內容設計、所有人員的交通往返、學生的出缺勤、場地的變動協調……種種細節都耗費人力心力,若非雙方人馬均認同且願意付出,光有經費與設備也難以順利推動。
因此,早在十年前即展開校園推廣活動的舞蹈空間舞團,近年來便採取一種較為精簡、經濟的示範演出方式,進行種子培訓工作。團長平珩表示,舞團在剛成立不久時就曾到大學演出,而當年之所以推校園的出發點,是希望在舞團演出之餘的時間,多培養一些基本觀眾,「舞團的年度製作主打各地的文化中心,團員的小品演出推校園,在還不是很多人了解什麼是現代舞的年代,介紹舞者的基本訓練與舞碼。」平珩說,而通常在學校經費有限(不負擔舞團演出費,只支付團員演講費,少數學校願意給付交通費)的情況下,舞團必須自行承擔開銷。不過,讓她欣慰的是,經過多年來跑了北中南東各地的努力與累積出的經驗,日後在包括文藝季、文建會主辦的基層鄉鎮巡迴活動中都發揮了功用。
讓舞蹈藝術變得更親切
回顧舞蹈空間一九九四年在陽明醫學院留下的影像記錄,舞者在中醫教室狹窄的講台上演出《相╱貌》,演畢再由當時的編舞者彭錦耀與舞者們進行觀眾問答,觀眾發問集中在編舞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上,反映了一般觀舞者的疑問;到了一九九六年在光仁中學與二○○○年在雲林科技大學的活動,舞團轉而設計出「追舞十八式」的課程示範,除了分解舞作的編創方法、舞蹈動作的節奏、變化、音樂的旋律節拍之外,也加入了舞意的解說與觀賞角度,說一段演一段,並搭配問答與贈獎活動炒熱氣氛。
如果說舞蹈空間舞團做的是「全身按摩」,那麼雲門舞集二團可說是「點穴針灸」,前者主力放在高中職學校,目標觀眾是全校學生,而後者針對嘉義中正大學,造福選修的學生。雖然計畫的設計與執行方法不同,但相同的目的都是為了舞蹈教育扎根工作,希望未來有更多舞團與學校加入,讓舞蹈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藝術」,而是成為人人可親近的享受。
(本刊編輯 楊莉玲)
註:
1參見http://140.123.21.34/cloudgate/2002web/intro.htm
2例如侯文詠主講「文學有什麼用」,劉芳慈主講「二十世紀音樂的實驗與創新」,蔣勳主講「雲門九歌與屈原的神話原型」。
3例如黃尹瑩、黃旭徽主講「舞蹈與時間的自然的永恆對話──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和《水月》」,盧健英、陳秋吟主講「從《薪傳》到《家族合唱》──林懷民的史詩二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