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兩個小時的《戀人絮語》用文字解構愛情,以三條平行線交織構成,一是歌曲、二是詩,三是羅蘭.巴特的文本,全戲以音樂和多媒體貫穿,解構時下流行歌曲背後的愛情符碼。
PROGRAM 非常林奕華《戀人絮語》
TIME 5.6〜8 7:30pm
5.7〜8 2:30pm
PLACE 台北新舞臺
INFO 02-27237953
當代法國哲人羅蘭‧巴特寫於一九七七年的《戀人絮語》,被喻為是「解構戀愛文本」的奇書寶典,顛覆傳統體裁的書寫,一堆毫無章法邏輯的紛亂絮語,卻與戀人情境奇妙契合,讀者隨著書扉,愛戀的酸甜苦辣,紛至沓來,恍如藕斷絲連,剪不斷,理還亂。
解構時下流行歌曲背後的愛情符碼
《戀人絮語》用文字解構愛情,而香港劇場界的鬼才組合林奕華、胡恩威共同編導的《戀人絮語》,靈感源自該書,則沿用相同策略,解構時下流行歌曲背後的愛情符碼。林奕華表示:「情書不是每個人都會讀,但情歌每個人都會唱!」他說,香港的卡拉OK幾乎百分之八九十是情歌,其中,點播率最高的一首歌,為古巨基的《勁歌金曲》,把所有「K歌」的副歌全剪在一起,前奏越短越好、過門拿掉,讓整首歌從頭到尾「只有高潮、沒有低潮」,反映當下速食愛情,「不要調情,只要性」的現象。
《戀人絮語》的前一版本《戀人論語》在二○○二年由胡恩威為香港藝術節創作發表,胡恩威從大學時代就深深著迷這本書,並看過許多改編版本演出,大多著重語言唸白的表現;因此那次創作,他嘗試用大篇幅的音樂表現。這次從「論語」重回到「絮語」,保留了音樂串場的形式,再加入原著叨絮紛雜的綿密語言,試圖從新回到巴特的文本中。不過,胡恩威強調,觀眾可不要抱著看愛情故事的心情來看戲,因為,這齣戲沒有故事,舞台上不論是演員或者歌者都是戀人的符號,企圖呈現種種「愛情得不到回報」的情感宣洩。
全戲以音樂和多媒體貫穿
長達兩個小時的《戀人絮語》以三條平行線交織構成,一是歌曲、二是詩,三是羅蘭.巴特的文本,全戲以音樂和多媒體貫穿。在歌單的選擇上,林奕華說,「戀愛可以是卡拉OK,也可以是古典音樂」,卡拉OK只有三分鐘極限,可隨時投入,隨時抽離;古典音樂卻是有層次、有堅持,需要循序漸進。所以音樂的類型差異也相當大,有老歌,也有新創音樂;有藝術歌曲,也有流行音樂,甚至民謠〈紅豆詞〉、越劇〈葬花詞〉也會入戲。而對於歌曲在舞台上的詮釋,林奕華也將進行再「解構」,讓音樂如空氣般滲透進「等待」、「想念」、「焦灼」等片段式的戀人情境中。
剛從紐約遊學返國,許久未公開露面的歌手許茹芸,首次應邀參加舞台劇演出,文宣上寫著飾演夏綠蒂的她自承,性格跟《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夏綠蒂有點雷同,在傳統的束縛之下,想要冒險、嘗試新東西。而第一版《戀人論語》的音樂總監、香港音樂小教父黃耀明則從幕後走至台前,為戲獻「聲」。至於戲的部分,則由台灣資深劇場演員陳立華,挑起男主角大樑,透過他扮演情傷自殺的男子角色,串起整場的愛情卡拉OK大匯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