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難能可貴者,葛拉夫本身也是指揮老手,卻不像若干大牌明星擺出肢體語言試圖主導樂團。他完全信賴指揮王雅蕙的處理,樂團則不吝回報柔軟、豐滿的支撐。
長笛大師協奏之夜—葛拉夫與長榮交響樂團
4/20
台北國家音樂廳
根據音樂史記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長笛與豎琴常結伴出現,長笛被視為男士們高貴的象徵,豎琴則提供仕女們展示標緻手臂的機會。這或許部分說明了儘管世界各大交響樂團不乏長笛美女,但是巨星級的長笛名家仍然以男士居多。台灣的長笛愛好者特別幸運,因為老中青三代最頂尖的演奏家如朗帕爾、高威和帕胡德都曾多次來訪。大師朗帕爾(1922-2000)的蒞臨尤其珍貴,從中山堂、國父紀念館一路演到國家音樂廳,他大概也已看盡台灣樂壇的滄桑。這次由新象文教基金會企劃的「2006國際長笛藝術節」無疑相當專業,請來坐鎮的大師級主角葛拉夫、阿朵里安和艾特肯都名實相符。整個活動在北中南三地熱烈展開,不過台北場次卻集中於新舞臺,只有葛拉夫的協奏曲之夜於國家音樂廳舉行。
葛拉夫展現氣定神閒的大師氣派
音樂會以莫札特的C大調第三十六號交響曲《林茲》(K.425)開場。猶記得一九九四年十月我在日本東京專訪賽門.拉圖爵士(時任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他曾建議年輕指揮家最好先耕耘巴爾托克、斯特拉溫斯基等色彩豐富的曲目,不要太早碰觸海頓或莫札特,沒想到青春期的長榮交響樂團卻勇於挑戰莫札特。他們的快板樂章朝氣蓬勃充滿彈性,慢板樂章堂皇優雅,雖然部分樂段銅管略有閃失,整體而言仍漂亮掌握到此曲應有的愉悅與高昂精神。現年七十七歲的葛拉夫,是一代長笛宗師莫伊斯(Marcel Moyse)的三大弟子之一(另外兩位為朗帕爾和福特萬格勒時代柏林愛樂的長笛首席尼可萊)。他將莫札特的C大調行板(K.315)和C大調輪旋曲(K.373)搭配成一組來演奏,充分吹出不疾不徐、氣定神閒的大師氣派。D大調第二號長笛協奏曲(K.314),他以高貴品味和精美表情來塑造每個分句,儘管第一樂章的快速樂段曾出現破裂音符,其陳年佳釀般的香醇音質,依舊洋溢讓聆聽者耳朵出油的魅力。更加難能可貴者,葛拉夫本身也是指揮老手,卻不像若干大牌明星擺出肢體語言試圖主導樂團。他完全信賴指揮王雅蕙的處理,樂團則不吝回報柔軟、豐滿的支撐。葛拉夫隨後安可一首沒有宣佈曲名的無伴奏長笛小品,悠揚圓熟的意境,值得再三回味!
樂團奏出紮實、精鍊、緊緻的紋理
下半場演出西貝流士的C大調第七號交響曲(OP.105)。此曲手法比較前瞻,沒有一聽難忘的旋律,在西貝流士所有交響曲之中不但最短,形象也最為低調,用它壓軸,指揮者顯然具有不同凡響的自信。王雅蕙引領樂團奏出紮實、精鍊、緊緻的紋理,以及深沉陰暗的北國色彩,史詩段落與寧靜段落的舖陳相當均衡,結尾白熱化高潮的塑造擲地有聲,充滿說服力。該團並未安排幾乎每場必演的台灣民謠編曲,也沒有給予任何安可曲,出乎意料之外回歸職業交響樂團定期音樂會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