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漠黃沙中唯一一方青草嫩芽,兩個美麗而蒼涼的女子對坐談心,是《青塚前的對話》呈現的情境氛圍。(國光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變形記

出、入 女人心

《青塚前的對話》 昭君與文姬的夢魂相遇

「昭君出塞」與「文姬歸漢」是中國文化傳統裡兩幅蒼涼美麗的圖像,這兩位女子行走在不同的時代、反向的空間,命運交疊的二人,如果擦身相遇,她們會有哪些對話?《青塚前的對話》是這樣產生的。

「昭君出塞」與「文姬歸漢」是中國文化傳統裡兩幅蒼涼美麗的圖像,這兩位女子行走在不同的時代、反向的空間,命運交疊的二人,如果擦身相遇,她們會有哪些對話?《青塚前的對話》是這樣產生的。

2006新點子劇展—國立國光劇團《青塚前的對話》

12/16.17 2:30pm 

12/15~17 7:30pm 

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12/23.24 2:30pm

宜蘭傳藝中心曲藝館

INFO 02-33939888

偶然讀到一篇論文,分析比較昭君出塞與文姬歸漢的畫筆構圖,文中提到,有一幅畫竟無法分辨是入塞還是出塞。

讀到此,陡地一陣淒涼,「昭君出塞」與「文姬歸漢」是中國文化傳統裡兩幅蒼涼美麗的圖像,這兩位女子行走在不同的時代、反向的空間,命運交疊的二人,如果擦身相遇,她們會有哪些對話?《青塚前的對話》是這樣產生的。

秉持著戲曲現代化的理想,我想為這兩位古典既定形象的女子重新尋找到新的形象。

男性形塑的昭君,遇上自我書寫的文姬

今天我們透過歷史和文學認識的昭君,都由男性形塑而成,男人心目中的完美昭君,必須為國犧牲、出塞和番;出塞時必須對漢皇依依不捨、長相思念(同樣的,漢皇也一樣深情,在「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筆下,漢皇送昭君時即唱出了「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千古名句,被視為愛情悲劇經典的這部《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十足男性觀點);昭君一到胡漢邊界就必須投河自盡、以保清白貞節;死後的昭君還必須思念著漢皇,環珮鈴鐺,月夜魂歸(又是馬致遠,根據杜甫的「環珮空歸月夜魂」寫成戲劇情節)。

今天我們重探昭君,應該沒那麼大義凜然吧,她對漢皇有情嗎?不會吧!把她送去匈奴的男人!出塞時昭君心裡想什麼?國家?情人?都不是,應該只是想怎樣才能讓自己在絕境中扳回一局。這念頭好像很無聊,可是很真實,於是我構設了一番「收起千般怨,開鏡對朱顏;重調朱粉朱唇點,斜插金鳳捻金簪;裙拖六幅湘江水,環珮鈴鐺登殿前」的情境,昭君贏了這一局,憑自己的美貌。

文姬贏過昭君處,在於自有彩筆寫自身。昭君形象是別人塑造的,《青塚》裡昭君說:「我只是個虛幻的影子,只是無聊文人的心情投射,我是什麼?我是誰?我不知道。」而才女文姬能用自己的筆寫出心聲,今天我們認識的文姬是文姬自己塑造的,文姬自己創造了文姬,昭君卻任人宰制。

文姬在文學史上留名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讓後代學者傷透腦筋考證真假,而我不想分辨詩篇的真偽,想探究的是這些作品究竟是真情告白或是美化矯飾?透過文姬之筆創造的文姬恐怕也未必真實,文學具備十足的創造力,文學也隱含了十足的矯飾性!人生歷史、真實虛幻,誰能分辨?

江上漁婦說書人,道盡千古待波平

相對於「一生終是誤嬋娟」的昭君與文姬,《青塚》另一主角漁婦,卻是不識自己容顏的女子,每日江上行舟,生來即飄零,想在水中照影,卻始終等不到波平如鏡,「不知青春容顏樣,老之將至又何妨?」時間對她而言沒有意義,漁婦像一個時間之流中的停滯點,以超然物外的口吻述說著古代女子的故事。然而看似豁達的她,其實也滿懷想望,江濤滾滾、江楓瑟瑟,她也一樣關心動情。她像是說書人,也像文姬昭君的對照組,穿梭流連在兩人對話中,由「聽萬籟有聲」直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為真實虛幻再添一抹搖漾徜恍。

《青塚》裡我穿插了很多文學名著,意不在用典故,反而有幾許嘲弄,文字的玩弄和真幻虛實的題旨交互為用,《青塚》的內蘊或許不只指向性別,希望能達到文學與哲思搖曳生姿——當然這只是我的期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劇場變形

京、崑和詩歌吟誦交織表述

《青塚前的對話》絮叨三種女人私語

文字 廖俊逞

繼《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之後,戲曲編劇王安祈與導演李小平再度攜手,進行戲曲的前衛實驗,只是這回跨出的步伐更大,王安祈妙筆寫來,召喚王昭君與蔡文姬,兩個女人跨越時空相遇,互訴女人心事。「昭君出塞」與「文姬歸漢」,一個出離家、一個歸鄉,但同樣地飄零離散。王安祈說,大漠黃沙中唯一一方青草嫩芽,兩個美麗而蒼涼的女子對坐談心,這樣的異境詩篇、靈魂私語,是《青塚前的對話》呈現的情境氛圍。

相較於編劇著重女性心靈的現代探索,導演李小平更想做音樂上的嘗試,他揣想,文姬與昭君應該是不同的聲音,兩種不同聲腔,例如皮黃與吹腔或崑曲的交錯對話,會使戲曲音樂產生什麼變化?能為戲曲音樂添一曲怎樣的音符?而在昭君文姬兩種音聲之外,還將出現「第三類聲音」,或將由非戲曲的女生聲樂演唱,隨時穿梭其間,像是來自不可知的世界,像是由古至今從未消歇的感嘆,超越時空、凝視歷史,代替觀眾抒情。

於是,《青塚前的對話》成了一場京劇、崑曲和詩歌的交錯呈現:王昭君由具刀馬旦功底的旦角演員朱勝麗飾演,轉身回眸,西皮二黃唱出蒼涼而美麗的出塞身影。蔡文姬由傑出青衣陳美蘭擔綱,近年來潛心崑曲曲藝術的她,表現十分亮眼,儼然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京崑全才。劇中「第三類聲音」,則是一漁婦角色,由程派青衣王耀星飾演,程派幽咽低沈悽惻的嗓音,詮釋女性心聲的內在表白,強而有力。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