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安祈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發表文章 40 篇
  • 華文漪1992年訪台時留影。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文漪駕鶴西去 從此世間無美人

    (印度神童預言4月13有大事,世人紛紛猜測,是疫情、地震還是經濟,對我而言,竟應驗在華美人駕鶴西歸。)

    文字|王安祈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5
  • 2007年演出劇照,由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飾演穿越時空的主角張容。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超越傳統戲曲的當代格局

    劇作家施如芳的首部京劇《快雪時晴》,於二○○七年由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聯合演出,以一帖書聖短箋、人物張容的時空穿越,鋪展流離者的生命體悟,與兩岸糾葛的歷史沉重。十年後,《快》劇經典重演,劇本聯同施如芳的另兩齣作品歌仔戲《燕歌行》與豫劇《花嫁巫娘》結集出版,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女士撰作推薦序,剖探施之劇作創意所在,本刊特地轉載,以饗讀者。

    文字|王安祈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八大錘〉劉玉麟飾陸文龍。
    人物點描

    側記劉玉麟

    「巧耍令旗」是劉玉麟的一絕,他耍的不是只有武生力道才能操持的大旗,對於耍弄方形小令旗要能於準確中兼具輕巧之美與飄逸之姿,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劉玉麟的〈雅觀樓〉便展現了這項絕活。一方令旗在手中靈活流轉,李存孝這個人物所兼備的陽剛陰柔之美,便氣象生動的呈現出來了。民國七十二年的競賽戲,海光以《楊金花》參賽,魏海敏在一句南梆子倒板出場亮相後,隨即配合過門舞弄了一陣令旗,這個身段的安排,具現了人物的颯颯英姿,據說魏海敏這手功夫便是劉玉麟傳授的。 六〇、七〇年代,《紅梅閣》(即《李慧娘》)一劇在台灣大爲走紅,當時有兩種版本,一是大鵬徐露、鈕方雨(反串小生)所根據的趙燕俠本,另一是戴綺霞所走的筱翠花路子,戴的小生搭檔即爲劉玉麟。大鵬本子以意境哀怨取勝,戴綺霞則火熾奔放。鬼路和救裴時,持陰陽扇、紮鬼髮踩嬌翻滾,和劉玉麟在身段上有嚴密的配合,眼波流轉四目相對時則十分「熱辣」,筆者當時雖猶在稚齡,但至今仍記得劉玉麟在戴女士火艷眼神逼視下所閃露的一絲羞赧。 劉玉麟的女兒復雯,在復興劇校本工武旦,畢業加盟海光後,卻展現了花衫甚至靑衣的唱唸才華,推出〈三堂會審〉時,飾玉堂春情郞的正是其父劉玉麟,當即形成一幅父親審問女兒與「自己」一段愛情史的有趣畫面,觀衆無不大樂。 劉復雯後來走紅電影圈,成爲武俠影后嘉凌,逐漸脫離京劇舞台。某年自美返國,特別到海光客串〈紅娘〉,俏丫頭傳書遞柬,爲劉玉麟飾的張生撮合了一段美姻緣,海光小花臉張劍秋所飾的琴童當場抓了這個「哏」:「好妳個嘉凌,千里迢迢從美國回來,就爲了給妳爸爸拉皮條?!」舉座絕倒。 文字|王安祈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文字|王安祈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 梅葆玖2008年訪台演出時接受本刊採訪留影。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恭送梅葆玖先生

    梅蘭芳是京劇繁華盛世的代表,梅葆玖於文革後崛起時,京劇已不再流行。而梅蘭芳之子的身分,召喚起盛世記憶。觀眾對梅葆玖並沒有編演新戲、塑造新形象的期待,他就是梅蘭芳的替身(或影子),我們只想通過他,重新聆賞梅蘭芳的代表作。梅葆玖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將永遠與梅蘭芳連在一起,延續京劇繁榮盛景的文化記憶,也延續男旦的表演藝術。

    文字|王安祈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北國情》由內蒙古自治區的京劇團所創編,圖爲此次復興國劇團演出桃花公主的造型。
    焦點

    「探母」硏討會

    硏討會藉著不同專業的學者發表論文、戲曲演員示範演唱,以反映這三齣戲所帶來的不同情感震撼與多元思考角度。

    文字|王安祈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張義奎一生奉獻給京戲。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揮揮衣袖 戲留人間

    張義奎導演,六歲進上海「囍臨堂」班(又稱張家班)學習京劇,終其一生,將全副心力都投入京劇中。雖然不識幾個大字,卻在擔任主排期間,將戲導得生動靈活,令人折服。一生懸命在京劇的張義奎導演,於二○一四年一月國光劇團歲末公演第一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教導我們的何止是戲,也開啟了我們對人的尊重。

    文字|王安祈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文字|王安祈、范辰旭、莊珮瑤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洛神》:(由左至右)張安平、嚴蘭靜、廖苑芬
    活動看版

    凝眸諦視 台灣京劇史照展

    由國立國光劇團委任王安祈策劃的「台灣京劇史照展」,將於十二月十一日至三十一日,在國家音樂廳文化走廊展出。此次展覽的主要內容爲各劇團公演劇照及重要演員的個人相片,並有相關的文字資料展、經典劇目影片放映會與座談會。

    文字|王安祈、陸劍南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國立京劇團與保存傳統

    京劇老化的關鍵出在劇本的情感思想和時代脫節,如果不利用豐美的形式創作出呈現當代觀點的新戲,僵化是必然的。近期新戲雖未必成功,但不能因此走回頭路。傳統當然要保存,傳統在哪裡?就在京劇演員唱念做打揚袂轉身顧盼之間,而創作卻是維繫任何一項藝術的不二法門。

    文字|王安祈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世紀新觀眾、觀劇新文化

    檢場景觀三四十年來在國藝中心都是常態,常看戲的觀衆還會為不同的檢場打分數:「今天《會審》檢場丟墊子遲了些!」曾幾何時,蘇崑檢場的功能像是「展示」,像是「活教材」。倒不是批評什麼,只是忽然警覺光陰似箭,國藝中心時代結束七年了,觀劇文化倏忽變遷,一時反應不過來。

    文字|王安祈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上海崑劇團演出的〈跪池〉,梁谷音(中)飾柳氏,岳美緹(左)飾陳慥,計鎮華飾蘇軾
    專輯(一)

    枝蔓與嚴實

    面對大批要從情節、劇場視覺氛圍來接受感動的新觀眾,新編戲的編法體現了新的美學,但《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卻讓編劇、導演隱身於後,讓我們重新看到「演員」在「編、導」的保障鞏固之下如何再度站回舞台第一線的位置,演員絕對不是編導手下的棋子。

    文字|王安祈、康新來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年輕時的張君秋。
    焦點

    一則美麗而神秘的傳說

    許多戲迷在大陸早就看過他、熟悉他、喜愛他,但是眞正展現張派特質的幾齣戲,像是《狀元媒》、《楚宮恨》、《西廂記》、《望江亭》、《詩文會》,卻都是在兩岸分裂之後新編的,渡海來台的戲迷們從沒看過這些戲,跟著唱片痴狂學唱之餘,紛紛猜測著劇情的本末原委,原本眞實存在的張君秋,竟因朦朧而如遙遠之傳說。

    文字|王安祈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杜近芳於《桃花扇》中飾李香君。
    焦點

    讓我迷戀了三十年的悠忽嗓音

    一句「狠心的許郎啊」和唱片分毫不差,旋律在嗓子眼兒裡百轉千迴紆曲縈繞,一如百尺游絲、搖漾風前,這悠忽婉約的唱腔讓我迷戀了三十年也等待了三十年,生命中竟有一大半的時間投注這樣的深情企盼,杜近芳三字對台灣戲迷的意義竟是這般!

    文字|王安祈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梅葆玖人稱「玖爺」,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了,唱起戲來仍讓人聽得耳朵出油!
    藝號人物 People 超級戲迷王安祈 專訪梅派嫡傳大師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文字|王安祈、范辰旭、莊珮瑤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孟小冬》全劇以「臨死前出竅的靈魂,回顧自己一生」的方式敘事。
    焦點專題 Focus 「回眸」與「追尋」

    關於京劇歌唱劇《孟小冬》

    全劇以「臨死前出竅的靈魂,回顧自己一生」的方式敘事。戲一開頭,孟小冬已瀕臨死亡,靈魂游離出軀殼,回看一生。音聲光影交錯中,杜月笙踏踏實實的存在,梅蘭芳,卻是想拋撇想遺忘、卻揮之不去、時刻上心的璀璨陰影。因此,劇中杜月笙請到唐文華真實扮演,梅蘭芳則是浮動的影像。 戲裡孟小冬的一生,是一段「追尋聲音」的旅程。這段生命旅程,「費盡了心血用盡了情」,她所歷經的兩段愛情,我以京劇唱腔藝術來貫穿。

    文字|王安祈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傳統民間戲曲經常用詼諧的手法呈現小人物的生存無奈與生命窘境。圖為朱陸豪京劇團的《求你騙騙我》,朱陸豪(左)、朱勝麗分飾金秀才和金妻。
    劇場思考

    嘻笑之餘,體悟人世艱辛

    「不瞞觀衆、只瞞劇中人」式的懸疑本是傳統戲曲慣用的技法,而《求騙記》設計巧妙,關子扣子精彩絶倫,對人物心理、社會集體意識尤其有深刻描繪。更値得注意的是,構設出了「真誠/虛假」相互辯證的題材情節之後,編劇並沒有把全劇朝向「尖銳批判、刻薄嘲諷」的路子發展,反而只以「幽默」為基調,呈現世事洞明的人生觀照。

    文字|王安祈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即將來台的宋長榮演的是最嫵媚的荀派女子。
    焦點

    嬌嬈嫵媚差可擬

    即將來台的宋長榮,其嫵媚動人全靠摹擬形塑。嗓音寬潤,有酥、嗲之味,卻因有渾厚之底而不至流於輕飄甜膩,所謂「酥軟有骨」是也。

    文字|王安祈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 《閻惜姣》揉合融入現代舞以及芭蕾動作,加強表現女性肢體曼妙輕盈的美感,也寫實露骨地從外部形體上誇張體現情慾渴求。
    專輯(一)

    減輕程式負擔,翻掘前衛因子

    若和前年「當代傳奇」《金烏藏嬌》相較,這兩部同樣以《烏龍院》為底本的新創作,在文本方面不約而同地採用「不改編、不翻案」的做法,可見《烏龍院》劇本本身已經夠前衛夠顛覆了,在京劇藝術已經和當代觀眾產生隔閡的此刻,劇團思考的同樣都是:運用什麼策略才能把這齣傳統戲裡前衛的因子翻掘出來?當代傳奇採用的是華麗繁褥的舞台包裝與京劇程式身段的飽滿呈現,北京京劇院則改用簡約淡化的方式。從觀眾的反應看來,似乎後者比較容易為現代觀眾所親近。

    文字|王安祈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女人豈止在徽州?

    黃梅戲《徽州女人》豈能為地域特性所局限?湘劇《白兔記》之動人,又豈在於宋元南戲的存古性?當戲曲已失去流行地位時,劇種特色應當「內化」為整齣戲的基調內蘊,不必強調不必外顯,運用多元技法觸動現代人心靈,讓古典和現代接軌在「感動」的情緒裡,這是《徽州女人》為當代地方戲的處境指點出來的一條途徑。

    文字|王安祈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大漠黃沙中唯一一方青草嫩芽,兩個美麗而蒼涼的女子對坐談心,是《青塚前的對話》呈現的情境氛圍。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出、入 女人心

    「昭君出塞」與「文姬歸漢」是中國文化傳統裡兩幅蒼涼美麗的圖像,這兩位女子行走在不同的時代、反向的空間,命運交疊的二人,如果擦身相遇,她們會有哪些對話?《青塚前的對話》是這樣產生的。

    文字|王安祈、廖俊逞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