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映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沈緩流轉不斷 舞動一念悠長
《觀》的身體意象、肢體語彙與舞蹈時空之交錯 舞者以高、中、低的姿勢默默潛移於舞台上,由後向正前行的舞者往往默示一場儀式即將發生,舞台的正中間是儀式的主祭壇,當時空轉換時,在正中間的主祭者(演員)就往兩側退場,一場場交替的情境,象徵著世代、空間、氛圍、事件、情感與真幻的交錯。舞台上張立著層層疊疊的紗幕由上舞台瀑瀉而下,在燈影的投射下,幻化成各種自然景觀溪流、水波、卵石、高山、稻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西方源流 從現在起,讓我們雙雙起舞!
西方舞蹈、歌劇與戲劇同樣源自希臘戲劇。「最早在希臘戲劇中,女角是由男演員扮演,劇情以希臘悲劇為主由一個演員講述故事,伴以歌者們的演唱,男女主角間僅以簡單的手勢和步伐傳遞情愫,甚至連擁抱的動作都沒有!」這是西方雙人舞的源起。 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皇室盛行宮廷舞蹈,優雅的雙人舞出現於宮庭的舞廳(ballroom),目的為社交和擇偶,華爾滋、小步舞在宮廷盛大的舞會翩翩起舞。此時民間土風舞亦孕育雙人舞的雛型,在民間土風舞以環舞的形式進行,男女各圍一個圓圈,男女之間的對跳常隨著隊形轉變而交替與輪流,因團體活動性質較濃,男女單獨對跳的機會並不多。 應和劇情芭蕾而生 西元一六六二年,路易十四在巴黎成立第一所皇家音樂舞蹈學校,女性舞者始出現於芭蕾舞劇中。此後,雙人舞技巧萌芽於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由芭蕾大師喬治.諾維爾(Jean Georges Noverre,1727-1810)創立,在他的主張下,舞劇、歌劇、戲劇分道揚鑣。十九世紀中葉浪漫芭蕾興起,第一齣浪漫芭蕾舞劇《仙女》La Sylphide(1832),女舞者們穿上硬鞋,足尖動作輕巧、細緻、抒情,將芭蕾技巧推上最高峰。男女主角的雙人舞,抒情又浪漫,技巧或視覺美感都臻至完美。 芭蕾從法國傳到俄國後被稱為「古典芭蕾」,講究古典美學,技巧難度節節高升,並融入俄羅斯舞蹈的外放風格。裴堤帕(Marius Petipa)與柴可夫斯基合作,創造《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等舞劇,是典型的代表作。三至四幕的舞劇中,包含一到二組的大雙人舞(Grand Pas de deux),成為雙人舞主要演出形式。其結構先是抒情慢板──男女合跳的舞蹈,表達愛戀之情;其次為男女獨舞之炫耀部,此段舞以炫技為主;最後為尾聲──男女合跳快板,氣勢澎湃亮麗,男舞展現彈跳與旋轉技法,女舞者大秀硬鞋技巧如單腳旋轉三十二圈等。 芭蕾發展近兩百年五十年後,叛逆兒「新古典芭蕾」興起。始祖為米契爾.佛金,他將舞劇濃縮至一到二幕,舞作具民族風格,取材開始與人類現實世界發生關連,更具時代感和個人風格。雙人舞變得生活化,不一定包含炫耀部。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從相遇甜蜜到悲痛
-
舞蹈
期待更多的自由與創意
對創作者而言,舊舞新編的困難度遠甚於新製作,尤其是頂著經典名作的大光環,編舞者與觀舞者都要加倍用力,才能掙脫原版作品的陰影,張曉雄如果有勇氣顛覆《胡桃鉗》,應該拋棄芭蕾的啞技和硬鞋,才能使《夢》劇的肢體語彙更自由更有創意,除去借屍還魂的陰影;觀舞者若能不以芭蕾舞的傳統技法和戲劇形式為標準,來欣賞《夢》劇,應能獲得更多滿足
-
舞蹈
從「原形畢露」到「解構、重構」
兩年半前,在「原形畢露-還原入雅」中,陳玉秀探索的是還原舞者身心的原始性與純粹性,在生命的成長與蛻變中,期待肉體能坦率地存活,舞者心靈的醒悟是藉著「中心軸」的追索而產生。經過七百個日子的成長與蛻變,她要析解的是,雅樂舞原始精神與舞象的結構,她要重構的是現代人的雅樂舞。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眞的是「末末末了一次」了
身兼學者、教育家與編舞家的舞蹈家高棪,以開拓者的精神,創建台灣第一所舞蹈科。這位終身未婚以校為家的舞蹈系主任,作育台灣舞蹈界的英才,默默耕耘超過半世紀之久。
-
回想與回響 Echo
來自北國的身影
整場演出最吸引人的,是隱藏在舞作中的人文背景。為什麼這些舞者的外貌如此壯碩、樸實?舞步可以如此悠閒,這種緩慢的步調是台北人無法體會的,這是加拿大人的文化,也是溫伯尼居民共同的身體記憶,
-
舞蹈
除了創意還要根柢
兩場演出一方面彰顯出本土芭蕾舞者創作力的旺盛,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台灣芭蕾舞者的技藝有待提昇。
-
舞蹈
唯美與狂野
善用道具是林麗珍的特長之一,加上張鶴金的舞台設計與鄭國陽的燈光設計,既寫實又抽象的自然界景象應運而生,在意境的營造上可圈可點。
-
舞蹈
編舞挑戰了舞者,還是自己?
以多樣化舞蹈作品剌激學生的成長,但這些經驗尙嫌不足的年輕舞者,在這場一面倒的挑戰中並非完全落敗,也期待老師們更勇敢的挑戰自己。
-
舞蹈
《黑洞》的抽象與具象
劉鳳學力求在同中求異,異中求變,尤其是舞作的結尾,舞者將所有身體的能量完全釋放出來,加上空間的靈活運用,將整個演出的氣氛帶進一種熱血澎湃的高潮。
-
舞蹈
堅持征服桀驁不馴的舞鞋
經過五季的歷練,「首督」的舞者與編舞者已逐漸發揮出個人的特色與潛力,然而他們的編舞手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格律中摻雜著混亂,這是他們的缺點也是優點,顯示他們尙未臣服於學院派的遊戲規則。
-
舞蹈
似眞似幻的夢裡乾坤 評林懷民新版《夢土》
林懷民以拼貼式的手法,透過超現實的夢境,闡釋生命中的宗敎、愛情、痛苦、慾望、無奈與憧憬。在《夢土》一百分鐘不落幕的演出中,觀衆的注意力緊緊地被舞台上瞬息萬變的印象與轉化無常的情節所擒住。林懷民善於利用劇場的各種特殊效果與其超人一等的拼貼手法,是少有的簡潔明快與前後一致。
-
舞蹈
眞誠的自我剖白 評「九月的對話」
「九月的對話」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作品形式的獨創性或是主題的煽動性,而是楊銘隆與蘇安莉那不溫不慍的動作質感與不造作、不激動又暢快的雙人舞。
-
舞蹈
自由的理想主義者 模斯.康寧漢舞團來台演出
五〇年代被稱爲「荒謬舞者」的康寧漢,在今日的舞壇上已不具有荒謬的特質,他以行動證實了舞蹈創作可由觀念的設定做爲創作的出發點。他所掀起的創新熱潮深遠地影響著每位當代的舞者。
-
舞蹈
實驗性十足的創作 《孕味十足》的聯想
《孕味十足》是一場實驗性極強的演出,兩位主要的編舞者可說盡全力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包括編舞的技巧、動作的種類、聲音的運用,舞者的性別與定位等等,只是這種多焦式的實驗可能給觀賞者帶來適應上的困難,但無論如何,舞者與編舞者的努力與成績是値得喝采的。
-
九四回顧
思想的身體乃創作的泉源 當舞蹈遇上「身體」……
近來,在西方價値體系下被壓抑的「身體」,逐漸從舞蹈這個以「身體」爲媒體與工具的領域中恢復與「精神」應有的同等地位。在東方的日本也在戰後發展出從身體深處尋求創作原點的舞踏。台灣一九九四的舞蹈創作者在這些東/西觀念的衝擊之下,各自推出他們以「身體」出發的創作路線。
-
舞蹈
以獨特的舞姿向前人致敬 評瑪麗.書娜的《牧神的午后》與《春之祭》
《春之祭》顯示瑪麗.書娜的編舞手法是極簡潔成熟的,舞者獨特的技巧與動力感足以和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相抗衡。她着重於以動作和姿勢的變化來探索生命的同時存在與神秘。在多種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瑪麗.書娜是極具特色的。
-
舞蹈
非舞蹈、非戲劇,是舞蹈又似戲劇
在「越界」的演出中,不同聲音的運用突破了四位舞者的傳統訓練,特殊的舞台設計使編舞者考慮到如何在高斜坡與樓梯上舞蹈,更刺激的是觀衆欣賞舞作時,不要讓標題或舞名來限制你的思緒與感受。
-
舞蹈
典雅甜美,稍嫌輕浮 評澳洲芭蕾《睡美人》
舞團的演出使對古典芭蕾失去信心的觀衆,想再一次回到古典的劇場,再一次證明了古典藝術的吸引人和存在價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