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庫賽的《伍采克》版本是在一垃圾場展開,整個舞台化成一片塑膠垃圾場,頗有世紀末預言的味道。但這不讓人驚奇,他肯定不是第一個有這個構想的導演,但能讓垃圾場和《伍采克》戲劇精神結合在一起,靠的是他嫻熟的舞台佈局技巧,演員稱職的演出,而庫賽成功了。
《伍采克》Woyzeck是德國作家布許納(Büchner)未完成的作品,但被不同的劇作家增添補綴,近一世紀以來,已成為最常被演出及影響甚鉅的劇作之一。布許納一八三六年六月到九月間開始寫《伍采克》,隨即卻於一八三七年英年早逝。而劇作於一八七九年出版,一九一三年於慕尼黑國家劇院(Residenztheater)首度演出,近百年後,我坐在同一個劇院內看由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的版本。
夏天的慕城劇場大爆滿,這並非常態,等候補票的人士已排到劇場外去了。來看戲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中年人士居多,大舉中產階級的城市觀眾來看一齣「勞動階級」的戲。布許納真是天才。馬丁.庫賽也沒有令我失望。
從手球國手到劇場導演
僅管百年來,許多著名導演也都導過這戲。後現代戲劇大家羅伯.威爾森便和音樂鬼才湯姆.威茲合作過,而出身慕尼黑的德國新浪潮導演何索也和已逝明星金斯基把此齣戲改編成電影。
馬丁.庫賽的版本是在一垃圾場展開,整個舞台化成一片塑膠垃圾場,頗有世紀末預言的味道。但這不讓人驚奇,他肯定不是第一個有這個構想的導演,但能讓垃圾場和《伍采克》戲劇精神結合在一起,靠的是他嫻熟的舞台佈局技巧,演員稱職的演出,而庫賽成功了。
他最成功的地方,是他讓飾演伍采克的男主角延斯.哈哲(Jens Harzer)充分發揮他那與眾不同的節奏感和Timing,哈哲說話的節奏非常輕柔緩慢,反而顯張更多情緒張力,他總在出乎意料的時間點停頓,而身體動作雖節制,卻非常傳神,頗有化龍點晴之效。哈哲甚至全裸演出。
馬丁.庫賽出生於斯洛維尼亞和德國家庭,大學唸體育系,他曾是奧地利手球國手,曾經做過守衛衝浪教練和奶廠工人與新聞記者,八七年起,他在奧地利開始他的舞台劇導演生涯,從此一帆風順,一直到二○○四年,那一年他原先和拜魯特歌劇院簽約要導當年大戲《帕西法爾》Parsifal,但卻在最後一分鐘遭解約,換上另一位新銳導演希林根西夫。該戲使希林根西夫出盡了鋒頭,但使庫賽一度黯淡失意。
但庫賽沒放棄,他繼續在薩爾斯堡戲劇節導演,他其實更喜歡導演歌劇,他說,因為「那真是最奢侈的娛樂」,那麼激昂的熱情,那麼艱苦的工作。但一切值得。「在排戲的過程中,我幾乎每天廿四小時投入工作,我已經搞了快七十齣作品,我能繼續下去的原因是,我仍然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到驚奇。」戲劇便是從無到有,從不可能到可能,而這一切充滿張力,這便是魔術,戲劇是一種魔術。
充滿身體力道和戲劇精髓的作品
庫賽並不老,他四十七歲。他是如何當導演的?早上起床後,先泡一杯咖啡。然後在早餐桌上用餐具排出舞台佈景,他也聽歌劇,運氣好時,只要聽著音樂,他便知道戲該怎麼導了。好事是,歌劇音樂總是讓人脾氣好,且有音樂的地方就容易想像情感,有時,他也很驚訝,歌者竟然如此容易想像死亡、忌妒和瘋狂。很多歌唱家不必學便會演戲,但絕大多數的演員無法唱歌。
今年初,馬丁.庫賽被內定出任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劇院的總監,在這之前,他幾乎在奧德二地大劇院全待過,曾任薩爾斯堡戲劇節總監,也導過無數大型歌劇,他的作品充滿身體力道和戲劇精髓,他準確靠近主題,常有最精闢的解析,然而又同時常有意想不到的戲劇性,因此作品很耐人尋味。
在德國的戲劇地譜裡,北有奧斯特麥耶,現在,南有庫賽。
我在劇院看庫賽的《伍采克》,我似乎看到年輕的布許納,他坐在我前面,啊,他也來了,我偷偷地打量他,想要知道他是否滿意。
陳玉慧
從小寫抒情散文及小說,後來編劇和導演。
報導獨家國際新聞,在德國媒體評論。
生於台灣,住在歐洲,去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