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是台灣「M型劇場」趨勢兩端,
那麼,國內媒體或觀眾,似乎都會給予原創作品較多的關注。
反觀世界劇場潮流,經典改編卻一直都是世界舞台的主流。
重新搬演的《樓蘭女》,提醒我們去發現「經典改編」的魅力所在!
世界經濟的發展,慢慢在各國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社會階層慢慢形成兩個高端,頂級消費與極度廉價成了消費者最常選擇的二個極致。這樣的發展,背後的基礎則是富人更富或窮人越窮。
世界劇場的發展,其實也慢慢發展出「M型劇場」趨勢:經典改編創作或社會議題呈現,成了兩股劇場最in的潮流。前者強調的是「形式」的創新或復興,後者著重在「內容」的貼近時事與真實。
創團超過二十年的「當代傳奇劇場」,從創團作改編自莎劇《馬克白》的《慾望城國》開始,就持續在進行中國與世界經典的重新創造工程。重新搬演的《樓蘭女》,更是台灣藝文界十四年前大團結的產物。
葉錦添華麗繁複的服裝,魏海敏作表精緻的演出,許博允機鋒處處的音樂,加上吳興國與林秀偉夫婦的全力投入,讓《樓蘭女》在今天看來,仍舊精采動人。更重要的是,這齣戲又再次提醒我們,經典的改編與再創作,絕不是所謂的創作力不繼的表現。相反的,它可以讓我們發現經典的深層魅力。
創作趨勢的兩端: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
如果說,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是台灣「M型劇場」創作趨勢兩端的話,那麼,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媒體或觀眾,似乎都會給予原創作品較多的關注。反觀世界劇場近年的潮流,我們卻會發現,經典改編一直都是世界舞台的主流。
將在國家戲劇院由全男性演出的莎劇《第十二夜》,當然是形式創新的巧妙演出。西班牙「拉夫拉劇團」,以俄羅斯劇場人質事件改編的《劇院人質事件》,則是以血肉真實內容取勝的作品。
今年台北藝術節的開幕大戲,羅伯.威爾遜跟印尼劇團合作的《加利哥的故事》,去年造成一票難求的日本鈴木忠志導演的《酒神》,乃至於前年造成台北藝文界騷動的德國導演新版《玩偶之家》……,通通都是經典劇作的重新詮釋。
相較於國外來台演出諸多成功案例,遠的以台灣解嚴前後十多年間,受到媒體與劇場人擁抱的「小劇場」或「前衛劇場」來看:則有不少創作者將時事或特殊議題,經過簡單處理之後,生猛地在觀眾面前呈現。早逝的田啟元,創作了不少關注同性戀議題的作品。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大學時代所組織的「環墟劇場」,則對政治議題多有涉獵。
近的來看台灣劇壇的演出,若要說台灣劇壇有哪些作品會被一再搬演,我們不得不承認,將時事或社會議題置入行銷於創作的作品,已經很少會再被搬上舞台了。最常被重新搬演的台灣劇場名作,是金士傑為「蘭陵劇坊」編作的《荷珠新配》。這個作品改編自京劇裡的《荷珠配》,時代背景則被改成一九八○年,首演時的台北。
以傳統為基礎去創新,一直是劇場創作的王道所在。商業劇場是如此,前衛劇場或藝術性劇場亦然!
觀眾趨勢兩端:名牌vs.粉絲/大團vs.行銷
另一方面,若是談到台灣「M型劇場」觀眾趨勢兩端的話,我們會發現:國際名牌或國內重要劇團vs.形成粉絲支持的小團或強調行銷的作品,似乎是劇團票房是否成功的二個參考座標。
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在小巨蛋那麼不適當的場地演出,最後還是依靠大量曝光的電視廣告,拯救了整體票房。加拿大「太陽劇團」明年首次來台演出,一個月的票房在演出前半年就在二週內售盡…,固然,這是名牌劇團或名作造成的票房磁吸效應,但是,它們的本質都是好作品跟好劇團。
也就是說,除非劇團已經有固定的死忠粉絲支持,否則在台灣想要進行大規模演出,行銷工作變得非常非常之重要。但是,舊作重演或經典改編,似乎都要比新創作來得少些話題性可以操作。或許,這也正是台灣劇團大多傾向搬演新作的原因。或許,這也是台灣創作者較少去進行經典改編工程的問題所在。
提出「M型社會」理論的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指出,面對「M型化社會」的困境,人們可以有四種方法來因應:一、不能按照過去的常識來判斷今天的社會。二、學習自救,拋棄不適用的東西。三、重新分配有限資源。四、重新定位自己。
大前的說法,歸納起來就是:你必須用「新」來重新定位自己的「舊」,並要懂得運用今天社會的資源來自救。置換到台灣劇場今天的情境來看,就成了:已經知道台灣觀眾必須被行銷、被教育,就該重新統整分配現有資源去行銷教育觀眾。如果以為自己作品很好,觀眾會因此被吸引而主動來看戲,那樣的比例並不足以撐起漂亮的票房成績。
雖說,M型社會中的劇場演出,一定需要好的文宣規劃來拉抬票房。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忘了劇場的根本,其實就是觀眾想要看到好戲。作品的好看與否,才是觀眾跟創作者繼續走進劇場的評判標準。
重讀經典,發現時代的想像與活力
當代傳奇一直試圖在當代舞台,創造出擁有自己風格的戲劇風景。
十四年前,還沒得到「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葉錦添,當時還借住在吳興國家揮汗創作。精心雕琢的服飾與配件,讓這個製作的視覺效果格外吸引人。作曲家許博允雖然久不進行大型創作,但仍奮力一搏,創作出京劇為底卻不以唱腔取勝的作品。
十四年後,包括當時協助場面調度的李永豐、羅北安和李小平,眾人都還在自己崗位上兢兢業業創作。十四年來,持續對經典進行戲劇化再造的團隊,則加入了以台語演出莎翁等名家作品的「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最近還嘗試,重新搬演前輩劇作家林搏秋的《閹雞》,觀眾和劇場愛好者都為之驚艷。
《樓蘭女》是台灣劇場「經典改編」創作中的重要一環,在希臘悲劇內容與形式上面的創新皆有可觀之處。它提醒了我們,經典的重新閱讀,永遠可以讓我們發現屬於這個時代的想像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