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翊以另一種思考模式反芻空間與身體的關係,勇於實驗、突破舞蹈與影像結合技術,《SPIN 2010》是一個專注、忠於自我的跨界傑作,期待朗機工團隊讓機械更人性化,且跳脫、打破既有的形式,讓觀眾免於視覺疲乏。
《SPIN 2010》
2/25~28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影像科技對藝術文化乃至經濟生活產生無遠弗屆的影響,現代人幾乎已脫離不了影像。在歐美將影像介入舞蹈,並且有一番獨特創見的編舞家不勝枚舉,當然實驗最廣的首推模斯.康寧漢,他以電腦軟體編舞,此創舉將人體與電子科技帶入新紀元。威廉.佛塞則結合舞蹈學派、電腦科技與數位影像,他與德國藝術媒體中心ZKM研發「即興科學技術」光碟,如同電子舞蹈影像辭典,更是一大突破。另外,國際知名的舞團、編舞家如DV8、孟克、帕森斯等,皆曾創出影像極為出色的作品,並以不同觀點切入多媒體;Plan K的舞作《移動目標》以電腦繪圖影像,探討精神分裂的身體動作;Momix的《展覽會之畫》融合音樂、舞蹈、繪畫、裝置與服裝,藉由水底、城堡、畫廊、塔台與田野等場景,將肢體音樂影像化。
MIT創新技術,展現後工業的冷冽氛圍
台灣的各類演出也不乏將影像介入藝術創作,但能研發出自成一家的新技術確實不多,編舞者黃翊的新作《SPIN 2010》是全然的Made in Taiwan創舉。此作在二月底於台北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場發表,這齣以舞蹈結合影像的多媒體作品,已陸續發展了四年。在二○○六年黃翊手持攝影機,以舞者為中心繞圓拍攝,企圖創造出台上連續不斷的演出畫面。二○○七年他和朗機工團隊合力發展出機械手臂(攝影機架在一個可旋轉的桿子上),受邀參加法國安亙湖市數位藝術節。隔年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擴大演出,加入十四台投影機、四面大螢幕、六名舞者現場表演與影像互動裝置等。
今年的演出延續了前版,觀眾們分坐四邊,舞者增至八位,並且在企業界的贊助下,於機器手臂上加入可變化數種顏色的LED光源及雷射光,全程由電腦自動控制上、下與轉速。機械臂主體由魚頭製作,環場電子音樂由楊常青作曲,服裝設計是楊妤德。一開場讓我有置身於歐洲看演出的感覺,因為台灣少有具原創性的實驗多媒體舞蹈演出,主要是器材成本所費不貲,加上若無固定排練場地等,很難深入研發或做突破性的連結。
在編舞上,黃翊賦予肢體一致性的明確風格;動作質地以軟性流暢的純抽象語彙為主,幾乎不帶任何情緒,唯有一小段由一位男獨舞者和自己的變身互動,加入了人性化的橋段。多數雙人舞的部分是由接觸即興所發展出的組合,抬舉動作的編排較為一般,但空間與層次的運用具多元性。八位舞者在陝隘的正方表演區塊中,受制於不斷轉動的機械手臂,給人一種壓迫感。配合刺耳的電子音樂、快閃的白燈、對比鮮明的線條與冷色系服裝等,讓整體有後工業的冷冽氛圍。
機械也具人性,與真人舞者共舞
創作群發展了各種影像的變化及可能性,攝影機由上鳥瞰、斜傾、平行或三百六十度大旋轉,舞者也對應著機械手臂,讓距離的遠近變化,打破視覺觀看邏輯,機械手臂不再是冰冷無生命的機器,它儼然是另一位舞者、一個指揮中心。寬大的螢幕上,有時投射著多重層次的影像,部分是預先錄好的,外加切入現場的分割畫面,創造繁複而豐富的視覺經驗。藉著上下、左右的鏡像,由變形、扭曲、分裂所造成的連體嬰、哈哈鏡等有趣的特殊影像效果。
黃翊以另一種思考模式反芻空間與身體的關係,勇於實驗、突破舞蹈與影像結合技術,《SPIN 2010》是一個專注、忠於自我的跨界傑作,期待朗機工團隊讓機械更人性化,且跳脫、打破既有的形式,讓觀眾免於視覺疲乏。誠如國際網路演講平台TED裡Pranav Mistry所強調:現代人把數位帶入實體世界,要省思的是如何在兩邊切換、溝通,仍保有人性,而不是把自己變成機器坐在另一個機器前。生活如是!藝術創作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