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家們穿著球鞋、帶著蛙鏡,十足運動員架勢。(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交響奧林匹克」 各項樂器的超級比一比!

NSO打開主題樂園 趣味音樂會邀你同歡

「NSO主題樂園」系列將在十二月初推出趣味十足的「交響奧林匹克」音樂會,讓音樂家變身運動員,在音樂廳舞台上超級比一比:「誰是跑的最快的馬拉松選 手」?「誰吹出來的音最高」?「誰會用音樂作最多的表情」?「誰演奏得最大聲」?「誰是最厲害的小朋友指揮」?「誰是速度極限王」?讓你隨著播報員的精采 報導,跟隨著激烈的賽況,開心踏入音樂的樂園!

「NSO主題樂園」系列將在十二月初推出趣味十足的「交響奧林匹克」音樂會,讓音樂家變身運動員,在音樂廳舞台上超級比一比:「誰是跑的最快的馬拉松選 手」?「誰吹出來的音最高」?「誰會用音樂作最多的表情」?「誰演奏得最大聲」?「誰是最厲害的小朋友指揮」?「誰是速度極限王」?讓你隨著播報員的精采 報導,跟隨著激烈的賽況,開心踏入音樂的樂園!

NSO主題樂園—交響奧林匹克

12/4  10:00、14:0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雖然說,「音樂世界共通的語言」這句話還是頗受爭議,但可以確信的是,努力要讓全人類團結,奧林匹克運動會所追求的目標卻是備受肯定的。但如果將交響樂與奧林匹克並置在一起,運動員「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套用到音樂的領域上,以「美的嚮往」角度看來,音樂家們所追求的會不會也跟運動員們一樣?

音樂家扮運動員  台上以樂器競技

舞台上以的藍、黃、黑、綠、紅色五個不同顏色的氣球佈置出象徵奧運的標誌,各式各樣的道具讓觀眾一到音樂廳就可以嗅到一種蠢蠢欲動的歡樂氣氛。果不其然,節目一開始就有開幕委員會主席出場致詞,緊張忙亂的記者隨後從後台衝出來做現場的實況報導。接著的「運動員進場」更是一絕,樂團以不同聲部分組,各部席在前面領軍,舉著牌子上寫著絃樂、木管、銅管、打擊……進場的演奏家們一邊揮手一邊從觀眾席後方繞場進來,身穿運動服裝、腳上踩著球鞋、布鞋,頭上綁著運動帶,肩上掛著隨身擦汗的毛巾,有的還戴上墨鏡、披著浴巾,更有著一副躍躍欲試的勁道。除非曾經看過他們的排練,否則您絕對沒看過他們在舞台上穿得那麼「休閒」過。

將這些樂團演奏家變身為運動員的,就是對位劇團(Thearer Kontra-Punkt)的創辦人法蘭克.舒爾茲(Frank Schultz)及安奈特.比厄克(Annette Bieker)。演出超過二十部製作的舒爾茲是位資深的演員,而比厄克受過的訓練除了表演、默劇、肢體劇場之外,更曾在法國陽光劇團隨莫努虛金學習歌唱技巧。他們早從一九八三年就開始為各種不同年齡階層的觀眾製作表演,特別的是和不同樂團合作,設計適合兒童及闔家觀賞的音樂會。因此劇團的演出多變、豐富又經常給人出乎意料之外的驚喜。兩人與作曲家密切合作,將音樂當成作品中最主要的戲劇性元素,以視覺來輔助看不見的音樂。

從網站上面的節目介紹,就可以發現他們不斷地向音樂表演的節目提出新的提問——如果一場音樂會已經要開始了,但是打掃音樂廳的清潔人員還在忙著完成他們的工作,這場《倒楣的音樂會》會發生什麼樣的災難?那麼《動物嘉年華》呢,為什麼不可以舉辦?難道音樂家不就像是頭驢子,只能一次又一次頑固地練習呢?以這些疑問一部又一部地發展新作品,讓這類的節目既不是傳統的歌劇、不是艱澀的話劇、又不是單純的音樂會,而是在歌唱、口白與音樂間作適切的轉換。

播報員巧妙解說  邊觀賽邊認識樂器

那麼,「交響奧林匹克」的競賽項目又是哪些呢?指揮在舞台上跳起舞來、小鼓和中提琴手連人帶椅地坐在手推車上被邊推邊演奏、低音大提琴要拉之前還以握力棒練習指力,用鉛筆小小作弊,標出音高位置。拉拉袖子、擦擦手心的冷汗,為的就是相互PK贏得比賽。而除了台上競爭火熱之外,指揮還被請到一旁去,讓台下的小小音樂家大顯身手一番,雖然拍子不一定落在拍點上,但這就是樂曲演奏的趣味性所在。最令人佩服的是,藉由播報員的解說,還能巧妙地讓觀眾們看見、聽見各項樂器的性能與特性,附加教育的功能。

「誰是跑的最快的馬拉松選手」?「誰吹出來的音最高」?「誰會用音樂作最多的表情」?「誰演奏得最大聲」?「誰是最厲害的小朋友指揮」?「誰是速度極限王」?到底哪位音樂家可以站上標示著1、2、3名的台階上接受高音譜號做成的金牌,並且讓平常被阻擋在外的照相機用閃光燈拍個不停?……這些答案都要到現場才能真正揭曉。但是要一定要注意的是,鼓掌得太小聲的話,NSO的團員就會難過得演奏一些無聊的樂章;鼓掌得太大聲又會讓他們過於驕傲。到底要怎樣決定勝負?就取決於您恰到好處的掌聲了!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趣味音樂會  與民共享的音樂好戲

拿到樂譜,有位團員發現某一小節居然標示著「低頭」兩個字。納悶的他跟著排練,直到那一小節到來,才發現適時低頭的他,剛好躲過後面伸縮喇叭往前拉長的管子。這雖然是流傳在音樂界的笑話,也不可能在實際的演奏上發生,但是卻突顯了音樂演奏與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幽默效果。

近年來,結合趣味性的音樂節目愈來愈多,有的是以作品、作曲家或怪點子作為惡搞的對象,例如以銅管搞笑的「爆笑七先生」,還有在Youtube上點閱率極高的「伊古德士曼與朱」;有的是以舞台效果渲染自己女高音的身分,如娜塔莉.夏高。這些節目的演出雖然以音樂為出發點,但它的產生絕對不像作曲家那般地「創作」,所購買版權是他們的「創意」而並非一份明確的樂譜,即使有,也將是文字與五線譜交錯而成的「劇本」。

這類的節目的演出不再只是單純的音樂或指揮家能夠解決,而必須要有導演,甚至是原創者親自統籌一切。為了顧慮普及性,音樂的選擇傾向於耳熟能詳,但為了配合劇情,卻不一定能夠從頭至尾地演奏。演奏者除了音樂上的專業,更要拓展戲劇性的能力。演出幽默卻不戲謔,語言性也大大地降低,最重要的,是前來的觀眾也需要有心理準備,因為隨時都會被請上台前來!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