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藍,近年來陸續接受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演出,對台灣樂迷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目前,他的身分仍是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以及丹麥哥本哈根愛樂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而在國際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打造樂團的魔力,能帶領樂團脫離舊有地位,邁進世界舞台。在國台交歡慶六十五週年之際,他也首肯擔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令人期待他將為這個台灣創立最早的樂團,再創更上層樓的嶄新局面!
NTSO邁向巔峰系列─【水藍與馬勒】
1/7 19:30 台中市中興堂
1/9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4-23391141
二○一○年底,對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來說,是值得慶賀的日子。這個台灣創立最早、資歷最老的樂團就要歡慶六十五歲的生日。而在同時,歷經三年的努力,樂團也終於獲得指揮家水藍的首肯,挑下樂團的藝術顧問一職。懸缺多時的指揮一事在這個重要的時刻有了答案,不僅為樂團帶來了一股新氣象,更讓所有愛樂者為了覓得適切的人選而感到雀躍不已。
水藍,近年來陸續接受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演出,對台灣樂迷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目前,他的身分仍是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以及丹麥哥本哈根愛樂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而在國際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打造樂團的魔力,能帶領樂團脫離舊有地位,邁進世界舞台。「水藍與新加坡交響樂團」這堅實的組合所締造出來的傳奇,就是最佳的例證——新加坡交響樂團成立了三十年,至今只歷經兩任的音樂總監。現任的水藍就是第二位,從一九九七年上任以來,十多年的時間就讓這個樂團脫胎換骨,成功地在世界知名的交響樂團名單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使得《美國唱片指南》盛讚他為「帶領樂團晉升為世界級的指揮大師!」
非出身音樂世家 卻從小與音樂結緣
出生於杭州,「水」在寧波當地是個大姓。著名的「水家村」座落在美麗的桃園之鄉,雖然水藍至今沒有去過,卻也有著一樣詩情畫意的名字。說起話來溫文儒雅又深思熟慮的他,即使已是位大師級的指揮家,仍舊保有謙沖、誠懇的氣質。水藍天生就與音樂有緣,雖然家人都不是演奏家,但卻有個優渥的音樂環境。姑姑在上海交響樂團工作,因此他從小跟著姑姑一起在後台聽音樂會。他回憶夏天時交響樂團都是在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娛樂場所「大世界」遊樂中心定期演奏。五歲的他正值好奇的階段,記得有一次,在樂團演出的時候,他躲在定音鼓後面。「當時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旋律進行到一段單簧管輕柔的旋律,我靜靜地聽著演奏。但緊接著定音鼓突然用力地敲擊,發出強烈的聲響,我在後面也跟著叫起來了。」當初對交響樂的感覺很劇烈,甚至可以說,是被交響樂給「嚇」到的。可是萬萬沒想到,長大後的水藍,居然注定跟樂團一起工作,並且指揮交響樂。
即使最初對交響樂的印象是負面的,水藍還是在幼年時期就展現了優異的音樂天賦。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的姑父,是研究荀貝格的專家。只要他彈琴,水藍就跟著唱。「奇妙的是,那些古怪不和諧的旋律曲調,我都可以準確無誤地跟著唱。姑父不相信,又試著換其他旋律彈,我還是唱得出來。」發現這個天分的姑父於是跟他父親建議,要讓這個孩子學音樂!也就在五歲時,水藍開始學小提琴。初學的時光非常快樂,老師讓他用玩耍的方式學習,到現在他都覺得是非常好的教學。只不過學了一段時間,老師就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殺了。什麼都不懂的他就這樣被迫停止學習,但在空白的這段時間,才發現自己渴望拉琴。「以前沒有選擇的權力,但這之後就真的是自己想學的了!」
手傷轉學作曲 老師卻鼓吹學指揮
然而在十八歲的時候,他因為打球的緣故讓手指受了傷,從此畫下了演奏生涯的句點。「當時心情很沮喪,治療了三年,一直想讓手指回到以前的靈活度。」然而卻從未好轉過。在這段期間,他也沒有閒著,一邊養傷一邊也學著作曲。後來到了上海音樂學院轉修作曲,但又覺得太慢。「作完了一首曲子,花了三個月甚至六個月都還在修改,因為永遠都不滿足,永遠也改不完。」但在這之間也有插曲,從手還沒受傷時,中央音樂學院的徐新教授就常常是跟他講:「學指揮吧!」但他總沒有認真考慮過,「我覺得自己不適宜當指揮。指揮需要跟很多人接觸,需要有個領導的能力,但我覺得我並不具備,因為我以前總是非常害羞,與其站在指揮台上領導別人,我還是比較喜歡扮演一個獨奏家、或是作曲的角色。」即使徐新教授一再跟水藍說他有這個才能,志不在此的水藍也只有任憑他鼓吹。
直到有一天,徐新告訴他自己生病了,要水藍去幫他排練,推辭不掉的他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任務。當時排的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對他來說音樂是熟悉的,作曲的訓練下,閱讀總譜也沒有問題,只是從來沒有指揮過,他感到自己是一點理解力也沒有。第一次站在台上,有很多音其實都還聽不太清楚,只能靠音樂來感染而已。誰知道徐新根本沒生病,而是躲在一旁偷偷看他。為了讓水藍能跟樂團實際有接觸的機會,才設下這一個精心規劃的圈套。但究竟是為什麼認為他有這個能力?水藍只能苦笑著說:「我就是不知道!」
到了美國,研究所的第一年暑假,水藍就贏得了貝桑頌指揮大賽。但那時的他卻自認為「還不太知道指揮是怎麼回事」,比賽完也沒有接受任何邀請。問他為什麼?他認真地回答:「我現在也當指揮的評審,也當很多國際比賽的評委,確實看到很多年輕人,不管得獎或不得獎的,其中都有很多擁有真正才華的。但是,往後要走的路還是非常地長遠。」得一個指揮比賽的獎,跟得其他樂器演奏的獎不一樣,得獨奏樂器的獎項,代表已經走過很多的路,已經是個成熟的演奏家,可以應付各項演出。而對指揮來說,得了獎之後還是需要更多的磨練與人生的歷練。因為如何去運作一個樂隊,不僅靠本身的技術、經驗,還有帶團時與團員的溝通等等,這都是一大學問。「就拿貝桑頌大賽來說,也出現過很多成功的指揮家,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名字,是之後再也聽不到的了。沒有一定的基礎,太早接觸國際舞台,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失敗。」因為清楚地感到自己還需要充實更多,他毅然回去完成學業,直到波士頓大學唸完,才開始接受邀約。
人物小檔案
-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美國波士頓大學傑出校友。
- 1992年連續兩個樂季獲邀擔任辛曼(David Zinman)於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的「指揮夥伴」。
- 第三十七屆貝桑頌國際指揮大獎得主。
- 曾受聘為北京交響樂團指揮、丹麥奧爾堡交響樂團(AalborgSymfoniorkester)首席客席指揮。
- 現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與丹麥哥本哈根愛樂管絃樂團首席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