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複合式災變、救災歧見,經濟的柳暗花明、偶見的毒花,以及政經間的夾纏互動,就蔚為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所揭示的「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政治穩定/爭取民主、經濟成長/社會正義、正統中國/本土台灣……隱然匯合成多重的離心/向心漩渦,在七○年代的舞台上先行預演一番……
曾經有那麼個十年,這塊島嶼因為高壓統治與訊息鎖國,歷經了廿多年的表象沈寂。乍然間,國際政治的板塊激動位移,造成天搖地撼的震災,震災又讓周遭的海溝裂痕擴大,陣陣海嘯全面撲向島嶼各處,好不淒厲!
話說原屬反共急先鋒的尼克森,在一九六八年當選美國總統後,卻擘畫出一幅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圖像。一九七一年季辛吉兩度密訪北京,瞬間震度高達八級以上,終於,聯合國大會將「中華民國」逐出。到了一九七二年春,尼克森和毛澤東「只爭朝夕」的第一次接觸,《上海公報》徹底讓冷戰的板塊位移。其後,斷交潮直如海嘯襲來,尤以日本搶搭北京巴士和台灣斷交,最傷台灣元氣。當然,美國最終還是在一九七九年元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國民黨蔣家政權只能一次次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口號自我阿Q。
反攻迷夢徹底幻滅 關照本土風潮崛起
面對國際大海嘯,國民黨向來吹噓的「正統中國」意象已遭吞沒。危機不僅是外露的孤危,對內的統治正當性褪了色才是關鍵。再者,一九七五年四月蔣介石蒙主寵召,更意味著國民黨反攻大陸迷夢的徹底幻滅,就像火山爆發的熔岩,封住了溪流出口,讓鮭魚無法再重返大海,本土化已是必然的趨勢。蔣經國在一九七二年接掌行政院大權後,就以「吹台青」政策大力拔擢本省籍人士;不過另一方面,由於「正統中國」的壟斷權已失,沒了信心的蔣政權,其推行的本土化只能是由上而下,絕不願讓本土原生種透過傳媒蔓延,於是禁日片、日貨,更箝制本土語言的放送。畢竟對外來政權而言,失去話語權,就意味著釀成可怕的核災。
其實,眼中盡是複合性災變,這乃是出於統治者和附從集團的觀點;若從覺醒者立場來看,則認為政治震災可以造就社會革命。年輕世代(此即戰後嬰兒潮)開始思索:政治震源來自何處?如何預防政治震災的再次發生?於是文化尋根、重申自由人權、為社經弱勢發聲,雖殊途卻一致指向壟斷政權正是禍源;同樣地,統治者眼中不馴的一群,不論關注的議項是政治、憲政、經濟、社會、文化,都會被列為「朝敵」。於是,到了一九七五年左右,原本的散兵游勇開始集結,到了一九七七年,以「黨外」之名的政治反抗部隊在各地皆有斬獲,「中壢事件」更是戒嚴年代的第一砲。
「黨外」興起當局鎮壓 外交受困經濟突圍
「黨外」黨在一九七八年大舉推出候選人投入增額立委和國大代表選舉,在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儘管選舉暫停,「黨外」卻以新創的《美麗島》雜誌為基地全台大串連。當統治者亟思再編造安定神話之際,「黨外」的造反舉動自然迭遭極右翼的干擾,空氣中可嗅出不尋常的火藥味,終於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晚間,「黨外」主力齊集高雄市,官民兩股迥然不同的勢力爆發了嚴重的警民衝突,此即「美麗島事件」。翌日起統治者大肆逮捕「黨外」人士,次年有八人遭軍法審判,移送一般司法機關的有卅七人,為這個十年畫下遺憾驚愕的休止符!
政治震災和海嘯的複合式災變,固然讓島嶼在政治、文化、傳播各面向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另一方面,島民向來胼手胝足拚經濟,維持高成長率的溫馨畫面,也在這十年面臨新局。國際政治板塊的位移,讓以貿易為主調的台灣經濟面臨考驗,日後竟發展出政經分離的「實質外交」路線來。然而一九七三年十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波斯灣產油國家進行石油戰略,舉世物價全面波動。受到國際原油的波動,台灣向來平穩的物價如脫羈野馬狂奔不止,導致一九七四、七五的經濟成長率幾近停頓。因油價上漲導致國際經濟低成長,台灣貿易出口萎縮,自然也讓經濟成長受阻。
十大建設起步 為八○年代「台灣奇蹟」奠基
再者,台灣的基礎建設此時陷瓶頸,以及出口產業面臨結構性調整的挑戰。凡此,蔣經國決定於一九七三年起全面推動十大建設,十大建設分兩部分:一是基礎建設投資,包括核電廠和六項交通建設(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台中港、蘇澳港和桃園國際機場);另一類是重化工業投資,包括大煉鋼廠、石化工廠、大造船廠。
十大建設的全面推動,不但穩住經濟成長,也提供下個十年更形榮景的藍圖——策略性工業的全面端出。八○年代所謂的「台灣奇蹟」,就是源於七○年代經濟轉危為安的信心和本事。其實,十大建設影響的不止於經濟層面,屬於交通建設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電氣化,讓運輸便捷迅速,不但貨暢其流,也讓中南部農村的過剩人口在這時期集體北遷大台北,其中彰化、雲林、嘉義的外移人口最多,這種內部移民的趨勢,其影響就是社會經濟板塊大位移,南北差距由此結構化——北工商、南農業。
是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
另外,由於一心發展經濟,對於可能的環境危害、農村凋零、勞工權益受損、人員健康受損等議題,斯時不是未知就是刻意被淡化(少數幾隻銳利之眼透過文字書寫、影像傳播,就是「鄉土文學」、「報導文學」的精采獵取),直到下個十年,我們方知經濟成長不只結碩果,還可能散播有毒的花粉,於是有識之士聚社運、搞抗爭,進入風林火山的另個年代。
總之,政治的複合式災變、救災歧見,經濟的柳暗花明、偶見的毒花,以及政經間的夾纏互動,就蔚為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所揭示的「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政治穩定/爭取民主、經濟成長/社會正義、正統中國/本土台灣……隱然匯合成多重的離心/向心漩渦,在七○年代的舞台上先行預演一番,而我們今日的劇本仍一如當年!
政經關鍵字
整理 廖俊逞
保釣運動
始 於一九七○年,是由兩岸及海外華人為了回應釣魚島問題而發起的一系列民間運動。在國內,一九七一年四月十四日,台大學生數十人赴日本大使館遞交抗議書,抗 議美國擬將釣魚台交日之舉。四月十五日,三百多名學生至美使館抗議。五月十七日,台大近千名學生示威遊行。這是華人民族自覺與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 的一頁,亦是中美建交與台灣統獨爭議的分水嶺與引爆點。
退出聯合國
我國為聯合國五個創始 會員之一。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仍在聯合國擁有中國代表權。一九七○年代,美國的「中國政策」出現重大改變,台灣的國際情勢日漸不利,一九七一 年十月廿五日,針對中國代表權問題,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阿爾巴尼亞提案,所通過之決議又稱「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依此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 聯合國的中國代表、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
十大建設
有鑑於我國許多公共基本建設,如道路、 港埠、機場、發電廠等尚且處於匱乏欠缺的狀態,再加上一九七三年十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了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當時的 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提出規劃,進行十項大型基礎建設工程。建設自一九七四年起,至一九七九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兩千億元。
客廳即工廠
台灣的經濟結構在六○年代發生變化,改以農業培養工業,原本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要改以工業為主。一九七二年,謝東閔擔任台灣省主席之後,中小企業也開始發展,他為了帶動農村經濟,倡導「客廳即工廠」運動,鼓勵家庭代工,擴大外銷,也為台灣帶來了經濟的興盛。
中美斷交
美 國與中華民國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是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四年,尼克森擔任總統期間。一九七七年卡特就任之後,又速謀與中共建交,終於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 日,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廢約,並自台灣撤軍。這是繼一九七一年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的又一外交重大挫折,對我國際地位及國內政治情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
一 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集結當時重要黨外人士的《美麗島》雜誌社於高雄舉辦人權紀念會,吸引了大批群眾參加,為此治安單位派出大批鎮暴部隊進行嚴密監視,最 後導致場面失控,警民之間爆發嚴重衝突,警備總部隨後以叛亂罪嫌逮捕相關人士,並進行軍法審判。這是繼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後,台灣史上最具規模群眾反 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