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耍藝人在「2011戲劇盛會」的大海報前表演。(陳思宏 攝)(圖片提供 Theatertreffen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語劇場 就是要讓你不安

柏林「2011戲劇盛會」

德國劇場的年度盛事「戲劇盛會」於今年五月六日至廿三日在柏林舉行。今年入選的十齣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讓觀眾在劇場裡觀看嚴肅剛烈的德語劇場,凝視當代社會的對峙。劇場的衝突,就是你我的碰撞,這的確是個不安的場域,這個美學架構讓德語劇場獨樹一格。

德國劇場的年度盛事「戲劇盛會」於今年五月六日至廿三日在柏林舉行。今年入選的十齣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讓觀眾在劇場裡觀看嚴肅剛烈的德語劇場,凝視當代社會的對峙。劇場的衝突,就是你我的碰撞,這的確是個不安的場域,這個美學架構讓德語劇場獨樹一格。

劇評人陳正熙在評論台南人劇團《Re/Turn》時寫道:「劇場不就是一個讓人不安的形式、場域嗎?」讀到這句,剛好德國劇場的年度盛事「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落幕,十齣由獨立評審團選出的來自德國、奧地利、瑞士的德語劇場年度精選在柏林匯演,從開幕到閉幕,每齣製作都充滿了社會辯證,當代德語名家導演用各自的創意與世界對話,沒有娛樂或商業,只有劇場的革命企圖與決心。「不安」其實無法框定所有劇場試煉,但用來形容當代德語劇場,頗為貼切。

當代德語劇場一直是「導演劇場」,「戲劇盛會」是年度的導演比拚盛事,今年的開幕作《工程/公車上/垮台》Das Werk/Im Bus/Ein Sturz由目前最受矚目的女導演卡琳.拜爾(Karin Baier)執導,加上《櫻桃園》的卡琳.漢可爾(Karin Henkel),所謂「年度十強」,女性導演只佔兩席,凸顯了男性主導的劇場生態。主辦單位特別以此為題,策劃「導演女人」(Regie-Frauen)展覽及講座,讓女性劇場工作者審視性別與藝術的權力槓桿。

今年的十齣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讓觀眾在劇場裡觀看嚴肅剛烈的德語劇場,凝視當代社會的對峙。劇場的衝突,就是你我的碰撞,這的確是個不安的場域,這個美學架構讓德語劇場獨樹一格。以下,就以三齣在今年的「戲劇盛會」引起最多討論的三齣作品,來看看德語劇場如何逼近社會,用藝術造反。

《工程/公車上/垮台》  反省文明社會淹沒自然的霸道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的劇本一直是當代德語劇場導演挑戰的對象,她的「劇本」並不具有典型的劇本特色,晦澀難解,角色不清,句子充滿知識辯證,就連德國人閱讀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卡琳.拜爾離開科隆劇院(Schauspiel Köln)之前的野心大作《工程/公車上/垮台》被選為今年「戲劇盛會」的開幕作品,她把葉利尼克的三齣作品結合,用衝擊視覺的舞台,帶領觀眾一起反省當代文明社會淹沒自然的霸道。

《工程》聚焦奧地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水力發電廠工程,這個尺寸巨大的發電廠施工期間,賠上了許多寶貴的性命,科技挑戰自然,卻也征服了人性。《公車上》取材科隆地鐵施工意外事件,街道塌陷出現一個洞,一輛公車掉進洞裡,傷亡慘重。《垮台》也從真實事件汲取,「科隆城市檔案中心」(Kölner Stadtarchiv)倒塌淹水,人類的硬體建築垮台。三齣劇作的中心意識都是「自然與科技的對峙」,知名科技大廠的廣告標語「科技始於人性」,但科技徹底征服天然,人類如何在不斷的工程、網路、通訊裡,保有貼近地球的人性?

卡琳.拜爾多層次地處理葉利尼克的台詞,讓演員嘶吼獨白、對著麥克風歇斯底里、歌唱,繁複的辯證文本在舞台上不斷地往觀眾丟擲。她還找來六十人組成的純男聲合唱團,在台上用合音、唸唱的方式表演,加上現場演奏的樂團,以及鑽地機的噪音,整齣作品充滿激烈的聲響,讓觀眾很難喘息。這齣作品的舞台非常可觀,演到《垮台》時,水不斷地從水管挹注到舞台上,整個舞台變成水池,演員在水裡泅泳,視覺效果驚人。

卡琳.拜爾把這三個作品合併的野心巨大,在劇場的全力支持下,她要的各種誇張視覺效果都到位,女性導演的場面調度能力絕不輸男性,她的作品批判力道猛烈不留情。她即將離開科隆,到漢堡展開新導演生涯,新方向備受各界期待。

《瘋狂的血》  省視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

改編自法國電影《穿裙子的日子》La journée de la jupe的《瘋狂的血》Verrücktes Blut從二○一○年九月在柏林「惱寧街劇院」(Ballhaus Naunynstraße)首演開始,就大受好評,不斷獲獎,入選今年的「戲劇盛會」毫不意外。這齣戲的編導弩爾康.耶普拉特(Nurkan Erpulat)於一九七四年出生在土耳其安卡拉,跟許許多多德國土耳其移民一樣,他在土耳其與德國兩地受教育,在文化衝擊當中長大。他把自己的移民背景融入作品,「族群融合」是他的創作母題,自編自導,作品充滿年輕人的力道與活力,作品讓德國劇場界非常驚豔。

電影《穿裙子的日子》裡,依莎貝.艾珍妮以發福的沮喪姿態,演出法國中學當中拿槍挾持全班的老師,演技精采。弩爾康.耶普拉特把背景代換成德國,讓一群移民第二代的小孩,在中學教育裡掙扎,德國的社會價值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在這些小孩身上鑿出傷痕。有天,課堂老師混亂中拿到一把槍,竟然就用槍挾持全班。在槍的威脅下,這些小孩終於肯守紀律,跟著女老師一起唸課本,糾正德文發音,讀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經典作品。在槍口下,學生必須屈服,在舞台上搬演劇本,但文化的差異衝突不斷衝擊兩方,槍不長眼,一旦擊發,兩者皆傷。

「惱寧街劇院」就位於柏林土耳其人聚集的區域,在這裡演出這樣衝擊的戲,爭議不小。伊斯蘭移民與德國社會的衝突雖然不至於到劇烈的地步,但一直是社會的隱憂。許多土耳其移民的第二代,因為自己的同志性向而必須徹底離開原生家庭,否則會遭到家族謀殺;女性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執意與安排的婚姻切斷,與白人通婚,竟然遭到親弟弟的謀殺,這些都不是誇張的故事,而是真實的社會事件。弩爾康.耶普拉特把文化融合的議題放在課堂裡,在教育的場域裡,讓人反省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這齣戲非常好看,年輕演員非常自然的爆發演出,彷彿就像是柏林人每天在街上看到的那些移民第二代一樣,如此接近,卻其實很遙遠。劇場在此時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一群人在觀眾席裡安坐,不能隨意離開,而是必須觀看台上的發生,集體省思自己對待外來者的態度。

《取道偏狹II》  劇場鬼才的天鵝之歌

去年過世的鬼才導演史林根希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的遺作《取道偏狹II》Via Intolleranza II,為二○一一年「戲劇盛會」閉幕,原本史林根希夫親自演出的角色由演員接替,他一生瘋狂、激情、吶喊、挑釁,全都濃縮在這九十分鐘的劇場演出裡,鬼才雖逝,劇場裡,他的理想未死,辯證繼續。

一九六一年,路易吉‧諾諾(Luigi Nono)在當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推出歌劇《偏狹1960》Intolleranza 1960,對抗種族歧視、國家霸權、與任何形式的剝削,是廿世紀的經典藝術行動。史林根希夫以此為底本,把時空脈絡換成非洲,以個人經驗出發,發展成一個辯證非洲與歐洲關係的劇場拼貼。史林根希夫生前極力推動在布吉納法索建立一個非洲歌劇院,他希望這個劇院是一個長久的教育中心,用藝術來改變社會。在推動這個計畫的過程時,他不僅要跟癌症搏鬥,還要時時面對自我質疑,他把這個思辨過程全都放在《取道偏狹II》裡,請來非洲的演員,一起在台上展演、質疑非洲。

《取道偏狹II》是很難界定的劇場製作,後殖民主義、歐洲與非洲的歷史糾纏、人道主義等思辨都塞進九十分鐘的演出裡。歌唱、舞蹈、投影、大段落的獨白穿插其中,史林根希夫的劇場邏輯散亂,整個演出是個各種劇場元素的拼貼,讓人眼花撩亂。鬼才創作此作品時已經全身癌細胞擴散,但卻能夠活力十足地在舞台上親自演出,令人歎為觀止。

這個作品獲得了德國電視台3sat頒發的「3sat戲劇盛會大獎」,隨後,他在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裝置藝術也獲得了金獅獎。鬼才精神不死,留下的作品太駭人,要不注視都很難。

參加戲劇盛會,總是一個很美好的經驗。主辦單位今年在劇場周圍的樹上掛上黃色燈籠,每晚戲散,花園裡升起營火,觀眾們買了酒,圍著火把談論剛剛的戲。人群裡,很容易發現知名的德國演員與導演,一起跟大家凝視著火、看著樹上的燈籠,為戲劇乾杯。誰說劇場地處邊緣?「戲劇盛會」票正式開賣那天,劇場外有排了好幾個小時的觀眾,只為了買到戲票。不會總是為了iPad,不安的劇場,也是排隊的理由。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