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魅力四射舞蹈教室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向流行音樂致敬—雲門舞集《如果沒有你》

或性感或炫技 普羅大眾愛舞「瘋」!

流行舞蹈在台灣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從最早隨電影流行的社交舞,到七、八○年代,透過余光主持的「閃亮的節奏」傳至台灣的西洋流行舞曲,帶動最早的街舞熱潮,因應「勁歌」而生的「熱舞」,構成一般人對舞蹈的主要印象。我們忍不住要問,流行歌舞為何吸引普羅大眾?怎樣的流行音樂會促動人們起舞、如何起舞?流行歌舞和劇院殿堂的舞蹈,真的只能「河水不犯井水」嗎?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從最早隨電影流行的社交舞,到七、八○年代,透過余光主持的「閃亮的節奏」傳至台灣的西洋流行舞曲,帶動最早的街舞熱潮,因應「勁歌」而生的「熱舞」,構成一般人對舞蹈的主要印象。我們忍不住要問,流行歌舞為何吸引普羅大眾?怎樣的流行音樂會促動人們起舞、如何起舞?流行歌舞和劇院殿堂的舞蹈,真的只能「河水不犯井水」嗎?

 

傍晚,兩廳院戶外廣場和捷運站空曠處,青年學生提著音響,找個僻靜角落,音樂一播放,身體便隨強而有力的節奏盡情舞動。有時還見到身著垮褲的少年,以頭頂地,旋轉半空中的倒立身軀,一旁夥伴發出歡呼,似打氣似挑釁……

 

伴隨他們起舞的音樂,隨著時序潮流不同。廿幾年前是麥可.傑克森的〈Billie Jean〉、瑪丹娜〈Like a Virgin〉;十年前當是小甜甜布蘭妮〈...Baby One More Time〉或安室奈美惠〈Chase the Chance〉;近幾年,韓流偶像襲台,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的歌曲取而代之,偶有羅志祥、蔡依林等國語流行歌手的舞曲點綴其中……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從最早隨電影流行的社交舞,男男女女突破身體藩籬,扶肩摟腰在舞池滑出一圈圈華爾滋、吉魯巴,到七、八○年代,透過余光廣播節目「閃亮的節奏」傳至台灣的西洋流行舞曲,帶動最早的街舞熱潮,因應「勁歌」而生的「熱舞」,構成一般人對舞蹈的主要印象。我們忍不住要問,流行歌舞為何吸引普羅大眾?怎樣的流行音樂會促動人們起舞、如何起舞?流行歌舞和劇院殿堂的舞蹈,真的只能「河水不犯井水」嗎?

流行舞蹈類型廣泛  西洋歌曲帶動「舞」風

在台灣,流行舞蹈涵蓋類型廣泛,國際標準舞、爵士舞、佛朗明哥、肚皮舞都曾引領潮流,近年則多將青少年趨之若鶩的街舞與流行舞蹈畫上等號。台灣的街舞大致起源於一九八○年代,因著西洋流行樂傳播,人們亦步亦趨模仿MV舞步,藍心湄、包偉銘、杜德偉、郭富城、草蜢等勁歌熱舞型的港台偶像也乘勢崛起。

這股熱潮在歐美日韓流行樂種的持續細分和推動下,衍生出更多分枝,連帶影響坊間舞蹈教室的設立,這些舞蹈教室不若過去舞蹈社集中教授芭蕾、民俗與現代舞課程,而以街舞、熱舞等流行舞蹈為主,涵蓋舞種廣泛且分類精細,流行舞蹈的風行程度可見一斑。

成立六年餘的「魅力四射舞蹈教室」班主任林婷雅分析,目前開課內容主要有兩大類:偏男性陽剛的稱街舞,較女性化的則屬熱舞。街舞之下又分許多種類,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Hip hop,但Popping、Locking、Breaking也都是街舞的熱門項目。Popping又稱機械舞,講究肌肉與骨骼的震動,麥可.傑克森的許多舞步就屬於此類型;Locking也作「鎖舞」,有大量手部轉動與關節的動作;至於頭倒立做風車旋轉的舞技,是Breaking的代表動作,需要強大體能才可練。

女性熱舞多從街舞變化而來,去掉陽剛、講究肌力的動作,加上爵士舞等強調腰臀的身段,衍生出New Jazz(又稱為女舞,重視抑揚頓挫的節奏感)、Sexy Jazz(揉合豔舞等性感的肢體風格)、Girl’s Hip hop等類型,而這些都是學習者眾的流行舞種。

跟著偶像跳MV  舞曲還是外國夯

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舞種,林婷雅說,還是跟流行音樂的風格走向有關。魅力四射的學員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崇拜偶像的粉絲,只要是偶像的作品都要學,為這類學生開的課程就叫做「MV舞蹈」;另外則是單純喜歡歌曲或舞蹈風格者,由老師根據歌曲重新編製舞步。

林婷雅以性感舞蹈為例,「這種舞風之所以流行,最早是小甜甜布蘭妮和碧昂絲帶動的,現在則是韓流盛行,舞蹈傾向性感、動力十足,所以很多學生詢問開課。」

然而,在她眼中,韓國歌手的流行舞蹈不算太有特色,會風靡全台,靠的是韓國政府鋪天蓋地的文創傾銷,「以東亞來說,日本的舞蹈創作能力還是優於韓國,只是不像韓國那樣作為文化行銷的主角。」

林婷雅也提到,台灣流行歌在教室中出現的頻率較低,一是對於街舞、熱舞這類舞蹈,仍以節奏感強、特定旋律的舞曲適合編製,而台灣近年除了羅志祥、蔡依林、謝金燕外,幾乎少有歌手推出舞曲;其次,「學生多半還是外國月亮比較圓,不愛台灣曲子編的舞。」過去偶有學生反映太多韓國歌,應多用台灣歌曲,但限於上述原因,至今教室的音樂仍多為外來的和尚念經。

一路走來,從流行音樂到舞蹈,台灣似乎都是跟隨其他國家、文化的腳步,「台灣可能很難創造出有自己風格的流行舞。我想跟民族性有關,我們比較想要容易得到的東西,所以都是先拷貝外國,就像過去台灣是仿冒王國一樣。而流行舞蹈因為商業成分較重,也比較難在教育上扎根。」林婷雅語帶感慨:「一般人還是會覺得,流行舞蹈是在『玩』」。

街舞、國標因子在身  現代舞中另闢新風

不過近來,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涇渭分明的態勢,或許不如林婷雅所想的悲觀。

二○○七年,台北體育學院成立「動態藝術學系」,街舞首度被納入正規學校教育。而其他舞蹈科系雖仍以現代舞、芭蕾舞、民俗/民間舞蹈為重,卻在懷有各方「舞藝」的年輕學子們加入後,為學院派舞蹈帶來不同的「化學效應」。

多次為雲門舞集2創製新作的年輕編舞家黃翊就是鮮明代表。父母都是國際標準舞高手的他,從小耳濡目染,直到高中還與國內資深國標舞老師許民財、張碧連習舞;此外他也是街舞好手,曾是專業街舞團體「TBC舞團」儲訓團員。

對黃翊來說,這些經驗都影響他日後的現代舞創作,「這些影響是在後來發展動作時才發現的。每種舞風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都不同,國標舞可以從舞者所跨出的第一步就理解它講究與音樂間模糊、曖昧的關係;街舞則聚焦在高度解析音樂與音效的細節,將之應用在動作的對應上。」

其中,又以雙人舞為主的國標舞帶來的思考最多,「在一手托住對方肩胛骨、雙手輕握、髖骨貼著髖骨的限制底下,兩人四腳完成了非常多細緻的重心轉移與溝通。透過雙手細微的推拉壓力,對方就知道你要去哪裡?該前進?後退?停住?這步要多大步?要結束了嗎?一切都與接觸即興有密切的關係,我後來學習到不同的接觸即興觀念時,總是有熟悉的感覺。」黃翊說。

節奏與動作挪用  接軌流行舞與現代舞

今年甫參與《在路上》、《紙境》的傑出舞者駱思維,也因街舞踏入舞蹈領域。國中時因為看到MV中的街舞,覺得「很酷」而和同學一起練舞,之後在校內表演時,被校長發現跳舞天分,進而建議他報考台北藝術大學七年一貫制舞蹈系。就讀北藝大時,他從頭學習學院舞蹈使用肌肉和身體位置的方式,街舞的因子看似消失,卻潛伏於他的身體裡,伺機而動。

上即興課時,因為跳舞無須受限,駱思維的身體開始冒出街舞的元素和動力。同學稱讚他街舞跳得好,他起初心中還不樂意,刻意放下街舞身段,然而成為職業舞者後,隨著開發身體的經驗累績,他開始思考如何讓街舞的身體與現代舞共存。

駱思維分析,街舞和芭蕾、現代最大的差別,在於重心和線條伸展。街舞注重用關節製造停頓和震動的效果,肌肉使用比較「大片」;芭蕾的訓練精密,舞者需要練到每一條小肌肉怎麼動都能掌握,也需要拉筋,讓線條充分伸展。

與編舞家工作時,駱思維逐漸有意識地把這些元素融會貫通,「我不想把大家熟悉的街舞動作放進現代舞,比較喜歡拿它的節奏感、韻律感,還有動力。」

他以《在路上》為例,在這支舞中多次出現「流動」的肢體,就是挪用街舞常見的「電流」動作。「但我把形狀抽掉,改變位置,讓它『流進身體裡』」,把延展的概念加上街舞的動力,拓展動作的範圍,或用更多身體部位參與,透過這些方式,駱思維找到流行舞蹈與現代舞接軌的空間。

嘗試結合不同舞蹈類型的舞者還有陳韻如。目前在德國與包浩斯基金會工作的她,身上同時有芭蕾、現代、街舞、體適能等不同元素,在今年台北藝穗節發表的《看見》中,她將大量節奏頓點的街舞語彙放進現代舞中,獨特的舞蹈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期待原創舞步  街頭與劇院都出現

除了流行舞蹈,現代舞團以流行音樂編創作品,也成為值得注意的現象。肢體音符舞團於十月發表的《七里香》,便將夜市中常聽見的舞曲搬進實驗劇場,上演了一段仿若台語MV的電音群舞。

十二月初,持續探索東方身體美學的雲門舞集更破天荒地以十八首國語流行歌編製新作《如果沒有你》,其中多段舞蹈取材街舞、佛朗明哥、綜藝舞蹈等風格,結合雲門的招牌身體,為「流行音樂起舞」、「非舞曲流行歌如何編舞」挖掘嶄新詮釋。

正當標榜自由無限制的現代舞敞開懷抱,將流行元素納入創作範疇之際,創作者又怎樣看待滋養他們舞蹈概念的流行舞蹈?在駱思維眼中,流行舞者有時過於講究炫技,難免落於「為耍帥而耍帥」的窠臼,但像麥可.傑克森這樣的表演者,卻能以強大的表演魅力和大膽的創意開創新局,成就無人能及。

黃翊則認為,台灣流行音樂和舞蹈已有大幅進步,但編舞則仍有進步空間,「如瑪丹娜早期的演唱會,舞者就已做出很接近現代舞與體操難度的表演,編舞也很講究,但在台灣的流行音樂區塊還沒有出現過;又像是韓國女子團體從編舞到服裝設計、攝影機切換時間點,全都為了展現她們的長腿,我不知道台灣的流行舞蹈編舞者有沒有在思考這些創作元素?還是停留在參考的階段?」

在這個講究創意卻又追求高速的時代,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說話的聲音、唱歌的旋律、起舞的身體,又能有效溝通、傳達給觀眾,對所有創作者都是莫大的考驗。而當素材與形式已逐漸朝向分野泯滅、流行大眾vs.精英小眾不再截然有別時,又何需抱持異樣眼光勉強分類?期待更多跨越界線、充滿原創精神的表演,在街頭、在劇院、在各式各樣的場所出現。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