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同樣的年代,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是少數與幾位廿世紀俄國作曲家親身接觸者,他的名望讓知名的作曲家如浦羅柯菲夫、蕭斯塔可維奇等,都曾題獻多首作品給他。許多樂迷們不但透過他認識豐富的俄羅斯音樂,藉由他在各地的演奏,更能讓觀眾體會原汁原味的樂曲風貌,超越一甲子的指揮生涯裡,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可說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俄國音樂大使。
2012TIFA—NSO節慶系列「百年.風雲」
3/10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NSO節慶系列「百年.風雲」音樂會
3/11 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7-5324345
人物小檔案
- 1931年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音樂院。
- 首度以蘇聯籍指揮家的身分受到國外知名管絃樂團任命為首席指揮
- 史上錄音收錄最多作品的指揮家。目前發行的總數量遠足超過400張,計收錄了驚人的786首作品。
- 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日本旭日勳章。
- 2006年在保加利亞以他為名舉辦第一屆「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國際指揮大賽」。
回溯廿世紀前蘇聯指揮家,如果說穆拉汶斯基(Evgeny Alexandrovich Mravinsky)是俄系指揮第一人;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是中期實至名歸的指揮天王,那麼中後期最活躍、最具影響力、而且碩果僅存的指揮大師,則非格納迪.羅許德茲特溫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莫屬了。
在那個封閉的時期,即使穆拉汶斯基具有高度知名度,但一輩子都指揮著俄國樂團;後續的孔德拉辛終於破冰,成為第一位到訪美國的前蘇聯指揮家;到了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時,即使局勢動盪,他卻仍與西方頻繁接觸,以開放的視野接收西方世界的養分,融合於俄羅斯文化傳統當中。而即使現年八十多歲,他仍舊擁有過人的精力與吸引力,無怪乎與他曾在義大利西也納市(Siena)有過幾個月大師班師生之誼的呂紹嘉推崇他:「是現今國際上屈指可數的大師。」而對於即將來台指揮蕭斯塔可維奇的作品,呂紹嘉更表示:「是個難得的機會,也是台灣聽眾的福氣。」
出身音樂世家 用母姓開拓指揮之路
「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對樂迷們來說,是一個重量級指揮家的代名詞,然而對指揮家自己,這不僅代表著「音樂世家」,也是一個令人玩味的名字。原來羅許德茲特溫斯基的父親安諾索夫(Gennady Nikolayevich Anosov)是莫斯科音樂學院著名的指揮教授,母親女高音娜塔莉亞.羅許德茲特溫斯卡亞(Natalya Rozhdestvenskaya)則是一位女高音。在這麼音樂氣氛濃厚的家庭裡,他自然走入音樂世界,但顯赫的家族名人不止於此——他結褵的妻子是在蕭邦鋼琴大賽、柴科夫斯基鋼琴大賽等屢獲大獎,以史上首位錄製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而極富盛名的維多利亞.波斯特尼可娃(Viktoria Postnikova),而兒子則是被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讚譽為「當今俄羅斯最優秀的小提琴家之一」的沙夏.羅許德茲特溫斯基(Sasha Rozhdestvensky)。由於個個出類拔萃,在各地著名的音樂廳中,不時可看到「父子檔」或「賢伉儷」的配搭訊息,甚至在一九九四年作曲家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題獻給波斯特尼可娃和沙夏的《第六號大協奏曲》更是由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指揮首演。因此這首樂曲不但成為他們的家族極具意義的徽章,更是各團體邀請他們「全家出動」的指標性曲目。
一家人的關係緊密,然而很多愛樂者心中卻一直存在著一個疑惑——那就是羅許德茲特溫斯基這個姓氏並不承自他的父親?原來是他認為兩位指揮都叫做安諾索夫實在太容易搞混了,因此在父親的盛名之下,他在出道時就採用母親的姓氏。不過在兒子站上舞台後,兩個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反而常被並列在同一個節目單中,幸運的是,兩人還可略以指揮或小提琴的身分來區分。
英雄出少年 錄音曲目之多無人能及
生長在俄式教育的家庭,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受的是嚴苛的音樂訓練。八歲時就進了莫斯科的格涅辛音樂學校修習鋼琴,十歲就到莫斯科音樂學院隨父親學習指揮。少年時期的他即開始嶄露頭角,隨後在廿出頭的年紀就罕見地與波修瓦劇院(Bolshoi Theatre)簽約,以指揮的角色站上舞台。首次推出浦羅柯菲夫的舞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不但成功地為他贏得極大的聲譽,隨後更與劇院陸續推出高達卅齣以上的歌劇及芭蕾舞劇。
在指揮生涯中,他曾在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前蘇聯大劇院、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BBC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等交響樂團擔任要職。隨著在國際間的演出,愈來愈多樂團見識到他傑出的才能而爭相邀請,在他的積極與熱情回應下,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在一時間成為最為炙手可熱的名人,也是首位位居國外重要樂團首席指揮的俄國指揮家。期間,他更在國內一手創立「文化部管絃樂團」(Ministry of Culture Orchestra),費盡心力吸取一流好手,帶領樂團在俄羅斯境內外舉行數百場的音樂會,更錄製了大批的唱片,包括蕭斯塔可維奇、浦羅柯菲夫、葛拉祖諾夫(Glazunov)和布魯克納的交響作品全集,以及大量的許尼特克、丹尼索夫(Denisov)和古拜杜林納(Gubaidulina)的作品。他的唱片出版數量又多又快,目前發行數量遠遠超過四百張,總計收錄了七百八十六首作品,這不僅代表著他是史上錄製最多作品的指揮家,更表示他拿手的曲目是史上之冠,並且無人能及。
性格鮮明敏銳 最佳俄國音樂大使
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是一位性格鮮明、思緒清晰的指揮家。與他接觸過的人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脾氣大,但個性精力旺盛又性格豪邁的他,總以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和幽默感來誘發團員們音樂的想像力。他是一位對著新鮮事物有著極強的適應和接受能力,說話和做事都十分果決幹練的大師。由於長期在歐美各國擔任客席指揮,他排練的方法及指揮風格並不封閉,反而相當靈活,這在當時是十分特別的現象。就他指揮的特色看來,他在細節上有深刻和微妙的處理,整體上更十分善於保持理性與激情上的平衡。即使身材矮小,但他的動作並沒有絲毫收斂,反而是潑辣、富有激情,而且極具敏銳的色彩感和音樂性。
在風格上,他的曲目從維也納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到現代主義的作品都能反映出時代特徵及鮮明的個人色彩;就體裁而言,他的交響、芭蕾、歌劇三者一樣出色。這全面掌握的領導能力,就是他成為一名優秀指揮家成為所具備主要的條件。而在眾多的音樂作品當中,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與他血脈相連、心靈相契的俄羅斯作曲家作品。
生於同樣的年代,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是少數與幾位廿世紀俄國作曲家親身接觸者,他的名望讓知名的作曲家如浦羅柯菲夫、蕭斯塔可維奇等,都曾題獻多首作品給他。他參與了許多新作品的世界首演,除了前兩位之外,還積極推廣一些當代知名作曲家的重量級作品,包含了塔凡納(John Tavener)、許尼特克和謝德林(Rodion Shchédrine)等作曲家。他尤其是對蕭斯塔可維奇情有獨鍾,率領文化部交響樂團錄製的大量作品也包括他的交響曲全集,連浦羅柯菲夫全部的交響曲也全都灌錄完成。一九七○年,他更曾因為指揮了哈查圖良(Aram Khachaturian)的舞劇《斯巴達克斯》Spartacus而備受矚目,並因此榮獲了列寧獎金。如今,許多樂迷們不但透過他認識豐富的俄羅斯音樂,藉由他在各地的演奏,更能讓觀眾體會原汁原味的樂曲風貌,超越一甲子的指揮生涯裡,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可說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俄國音樂大使。
人生經歷 像是一部俄國音樂近代史
作為俄國音樂的代言人,羅許德茲特溫斯基的人生經歷,就像是一部俄國音樂的近代史。為此,知名的法國電影製作人布魯諾.蒙森吉昂(Bruno Monsaingeon)特地從一九九一年至二○○二年,歷時九年分別在莫斯科、蘇黎世與巴黎三個地方,拍攝了兩部以羅許德茲特溫斯基為主題的紀錄片,向指揮家致敬。《紅色按鈕》Red Button是對於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及魯道夫.巴夏(Rudolf Barshai)兩位指揮的訪談。內容包括了蘇聯戰後對藝術的壓迫,有眾多個人描述和個人的披露。而《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指揮或魔法師》Gennady Rozhdestvensky: Conductor or Conjurer裡,可以看到他充滿幽默、魅力、豐富音樂洞察力及伶牙俐齒的一面;有指揮台上排練的風格、也有非正式練習時的生活,可以從旁一窺他大師班的課程,也可以看見他和鋼琴家太太兩者在工作嚴肅音樂時的趣味景象,就像是搞笑演奏家一樣令人難忘。
不像近代的年輕演奏家們以勇闖各大比賽獲得獎項作為躋身名家的敲門磚,羅許德茲特溫斯基以他出類拔萃的實力獲得各國的肯定,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日本旭日勳章(Order of the Rising Sun)外,二○○六年的保加利亞更以他為名,舉辦第一屆「羅許德斯特溫斯基國際指揮大賽」。在樂壇上獲得的眾多殊榮,充分證明他音樂上的成就,也就是這般輝煌的功勳,讓他的名字以廿世紀偉大指揮家之姿,鑲嵌在藝術史冊的扉頁中。
父子檔聯手 鋪展俄國音樂「百年風雲」
從李姆斯基-科薩柯夫至弟子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再從葛氏至大力提拔的蕭斯塔可維奇,「三代」作曲家一脈相承的節目,上演的正是俄國音樂發展的「百年風雲」。
音樂會由《俄羅斯復活節》序曲揭開序幕,由樂曲名稱就可以感受到濃厚的節慶氛圍。基督徒認為,復活節代表著重生和希望,因此這首樂曲除了歡愉之外,也有從受難日的陰暗氣息轉移到復活節早晨的明朗朝氣,是一首連作曲家本人都認為具有高完成度的曲目。
葛拉祖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是首俄國小提琴名作,樂曲有民謠舞蹈活潑的旋律曲調與樂團對話,最特別的,就是小提琴撥奏模仿俄羅斯傳統樂器「巴拉萊卡琴(Balalaika)」的段落。在羅許德茲特溫斯基父子檔的聯手合演中,優美又華麗的俄羅斯嘉年華就此展開。
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八號交響曲》是作曲家眼中的「戰爭交響曲」,連歷史學家弗可果諾夫(Dimitry Volkogonov)都明確地指出它真實地反映俄國人民對「偉大的愛國戰爭」的恐懼,也就是對史達林的恐懼。戰爭的壯烈、悲哀、蕭條及反思,由「蕭氏作品代言人」的親自執棒,將為音樂會劃下經典的一刻!(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