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慧誠(許斌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演員、導演

曾慧誠 音樂劇,就是要「溝通」!

擁有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頭銜,是少數在美國受過完整音樂劇表演訓練的台灣演員,耀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歸結音樂劇的表演核心:「就是溝通!」用音樂、歌唱、舞蹈這三者一家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說的故事主旨服務。明白一個外國人難以融入文化語境要求甚高的美國音樂劇界,他決心返台,透過耀演劇團的創立與製作,打造屬於台灣的音樂劇未來……

擁有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頭銜,是少數在美國受過完整音樂劇表演訓練的台灣演員,耀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歸結音樂劇的表演核心:「就是溝通!」用音樂、歌唱、舞蹈這三者一家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說的故事主旨服務。明白一個外國人難以融入文化語境要求甚高的美國音樂劇界,他決心返台,透過耀演劇團的創立與製作,打造屬於台灣的音樂劇未來……

耀演中文音樂劇《DAYLIGHT》

6/14~16  19:30   6/16~17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23223871

人物小檔案

  • 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現任實踐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
  • 2007年創立「耀演」劇團,致力於製作、推廣台灣音樂劇文化。
  • 導演作品:NSO實驗音場《聖誕饗宴》,音樂時代劇場《隔壁親家》,耀演《DAYLIGHT》、《8人‧一場戲》、《蛻變‧No Day, But Today》、《喜樂社區》,兒童音樂劇《童話‧森林‧小亨利》,英文音樂劇「嬉戲‧百老匯」系列等。
  • 於2011年大陸首演中文版《媽媽咪呀》劇中飾演「父親山姆」一角。

 

如果曾在紐約時代廣場街區觀賞過數部音樂劇,看著演員從後門魚貫而去、走進百老匯大道的川流潮眾中,音樂劇演員在人群中的辨識度,也許就已不言而喻。音樂劇演員,他們肢體的特有質感、言談間的靈動,他們用強烈旺盛的表演慾和生命力,組成一場無懈可擊的人生之秀。他們也許在台上販賣那些刻意製造的澎湃感動,但你卻總還是會掉下眼淚。

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體態堅實的曾慧誠,身上就有這樣的特質。戴著黑框眼鏡、西裝加T恤,曾慧誠用洪量的聲音談他對音樂劇的熱忱,聊到開心處就毫不矯飾地放聲大笑。他說,音樂劇就是溝通:「有一個片刻,因為這些內在需要實在太強大了,我必須要用與生俱來的所有能力、手舞足蹈去表達,才能完全訴說我的感受,才能讓你真正懂我。」

在《悲慘世界》中看到人生方向

因為對合唱的興趣,曾慧誠從高中的普通班進入輔仁大學音樂系,接受學院的傳統音樂訓練。他與音樂劇的初識,是大學時代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悲慘世界》十周年紀念演唱會。剛服完兵役的曾慧誠,在電視幕中看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退伍第二週便動身飛往美國,追求美國夢中的美國夢——百老匯世界。

「那是徹底的震撼教育。」到了美國,連語言障礙都尚未克服,他就壯著膽去敲波士頓音樂院(Boston Conservatory)音樂劇系的門,以兩首歌和兩段獨白,換得一年的基礎課程。隨後,他知道自己的夢在人文薈萃的紐約,他搬入曼哈頓上西區,開始在美國音樂戲劇學院(The American Musical and Dramatic Academy, NYC)費時兩年接受音樂劇技巧的高壓高密度軍事訓練。

「音樂劇是高度商業化的產業,像是工廠作業流程一樣分工極為細密。稱職的演員,要把自己鍛鍊到最精良的狀態,成為一個能夠被好好使用的工具,吃下半年戲約。」曾慧誠說:「學校裡的同儕壓力難以想像,我的同學可能每個都從少年時期就接受訓練,或是在奧克拉荷馬的鄉下存了幾年的錢來紐約豁出去駁命。學校課程從武打、面具表演、即興、踢踏舞、芭蕾到劇場舞蹈等,即使頭腦學習進去了,身體卻常跟不上。」

熬到第二個學期的曾慧誠,學期初考一曲歌畢,老師轉頭問台下:「有誰聽得懂他在唱什麼?」在靜默中,老師回頭冷冷質問:「你這樣怎麼唱百老匯?」幾乎是羞辱的教學方式,逼迫曾慧誠短時間內進行最大反省並求得最快進步。

「這三年讓我發現,我的古典背景沒有真正在這條路上支持我。音樂系訓練我們站在鋼琴旁唱,音樂劇要的卻是全然相異的另一種演唱方式、音色咬字、風格表演和身體品質。」曾慧誠說:「音樂劇是以京劇訓練的嚴酷方式,要求一群擁有特別身體能力與質感,站到台上就是與眾不同的十項全能演員。」

就是把「溝通」擺在最前面

二○○四年,曾慧誠考入紐約大學攻讀音樂劇表演碩士。不同於AMDA的技術取向,他從紐大音樂劇表演系系主任William Wesbrooks身上,學到音樂劇最核心的概念,從整個美國文化語境中了解這門表演藝術。

「百老匯音樂劇,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大眾流行文化的縮影,以及被藝術、商業化後的體現。它與每個年代文化符碼密切結合,充滿太多即時感。就像華人讀到『白日依山盡』時立即可以感覺到的語感和畫面,音樂劇中的一句歌詞、一個動作,都與當地人的生活脈絡相關,外來人永遠只能把這些當成『知識』,而非經驗。」

在美國待了六年的曾慧誠,體認到自己已熟悉了這套匠藝(craft),卻是永遠的異鄉人。他明白,要在音樂劇領域中出人頭地,就要把它帶回自己的文化裡培育。二○○七年他回國,與友人共組音樂劇團「耀演」,潛心推動台灣音樂劇的發展。

從創團作《喜樂社區》,為音樂時代執導《隔壁親家》,到飛往中國演出《媽媽咪呀》中文版。五年來,諸多與國內外音樂劇工作者共事的經驗,讓曾慧誠感慨不少。

「有媒體問《媽媽咪呀》的女主角田水,演音樂劇和演話劇有什麼不同,她說精髓是一樣的,就是『傳達』這件事。」曾慧誠說:「音樂劇不是歌劇,但要琢磨的不是聲音的極致,而是用音樂、歌唱、舞蹈這三者一家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說的故事主旨服務。『溝通』應該擺在一切的最前面,其他舞台效果再圍繞著它延展開來。」

曾慧誠舉例,Wicked耗資一千四百萬美金製作,《春醒》Spring Awakening從雛型到成品歷時七年,導演、編劇、音樂設計從頭到尾一起發想修改、完整取用各專業的強項,演員隨時在旁準備,不斷試出更精準的成果。「音樂劇是個龐大的表演藝術,需要被好好尊重。它之所以能成為取得最大商業成功的劇種,背後是一整個產業組織的生產結構。中國大陸已經跟上這一點,用國際一線的觀念在籌備這個產業日後的巨大成功。」

相信台灣做得到

回頭看台灣,曾慧誠也坦承,國內音劇近年前行的成果明顯,然而另一存在的隱憂,就是市場問題:「要做好音樂劇,一定是筆龐大開銷。它應該像是電影產業的概念,找到好的本、好的人,去邀請投資,在國內外巡演,預計幾年內回本,才會產出有野心的好製作。」

曾慧誠認為,台灣絕非沒有好手,尤其是新生代一批較早接觸西方資訊的七年級生,他們熟知自己想成為的樣貌,擁有更多元的身體能力,只是需要空間去實驗。

「音樂劇是門獨立的學問,學院、創作團隊、公司企業間要攜手合作,才可能打造出產業的規模,而不是讓這些人才不斷流失。」曾慧誠說:「國外做得到的,我從不相信台灣做不到。」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