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夜色滄茫,廖瓊枝開著她1600c.c.白車緩緩駛出市區,沿著城市盆地邊緣,往山坡上住家社區開去。這條路,她熟悉得很,尤其清晨與夜半路況。過去十五年,她起早趕晚:早上六點多趕路,避開上班車潮,趕往內湖戲專(現改為戲曲學院)歌仔戲科上課;晚上教學,社區、社團、研習班課一上就是晚上九、十點,收拾停當,與學生寒暄幾句,驅車回家差不多就是十一點光景。清晨、入夜時光,心境格外清明,廖瓊枝意志猶清晰,但體力卻明顯不行。這條路一向擁塞,廖瓊枝疲憊的身子也是塞,塞滿學生的期待與她自身的期待,總是累,累到不行,卻還是日復一日,填塞到幾無空隙。
教學行程滿檔,桃李全台無可計數
看看廖瓊枝的教學行程:周二上午戲曲學院、下午社教館;周三上午秀朗國小、下午保安宮;周四上午戲曲學院、下午社教館;周五上午保安宮、下午玫瑰社區;周六上午基金會;今年九月開始,增加周一上午臺灣藝術大學、下午基隆社大。周一至周六,就這樣全部填滿。每班學生少則十人,多則卅人,廖瓊枝一人面對諸生,身段一個個扳正,姿勢一個個示範,學生輪空閒話家常,七十四歲的老師卻忙不迭得幾無喘息,忘了喝口水是常事,常常都是學生提醒老師該休息了,這教學的事才暫時交給學生助教幫忙。
不累嗎?「哪未!實在足累。」但「唉喲」一句,話很難一時說得明白。她教了廿餘年,打從一九八一年應許常惠老師之邀在台師大、台大示範起,一九八五年正式在宜蘭縣文化中心教課,迄今廿三年。堪列歷史紀錄的是台北市社教館研習班,一九八七年開課,迄今廿一年,幾無間斷。問她全台教了多少學生,無從計數。早些年,台北、宜蘭、台中、高雄,南北奔波;這些年,集中台北地區。早些年,大學社團、專業藝生班是重點;這些年「媽媽班」成了主現象。問她最大收穫是什麼?她說,該是培養了「一些觀眾」,這些青年、中年愛好者因學戲成了專業觀眾,劇場演出常成群結伴購票,滋養了歌仔戲市場。還有人流動至戲班,跑龍套、支援行政,一點一滴掖助戲班。
最可觀的成果是師資,不論是學生各地開課,或鄉土藝術課程的師資班,透過再傳師資的傳播,這些年歌仔戲研習班真的是開枝散葉,質量可觀。只是,一代傳一代,廖瓊枝卻猶然在先鋒領頭,這股精力從何而來她總說不明白,「唉喲」──好像相欠的感情,甘甜苦澀盡在其中。
榮銜桂冠加身,念念仍是傳承歌仔戲「傳統」
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五二○」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總統府、行政院,加上一九八八年教育部薪傳獎、一九九八年教育部民族藝師榮銜、一九九八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文藝界最高榮譽無一缺漏,廖瓊枝譽滿菊壇,桂冠等身,幾無人能出其右。
但這些名銜的肯定與加持,從未改變她數十年如一日馬不停蹄教學匆忙生活內容。表面上,教學是學生與她逾師生之情的牽動——好多位學生後來成了她的乾女兒,噓寒問暖不在話下;但真正深沉的原因還是念茲在茲的歌仔戲「傳統」使命。廿餘年來,歌仔戲從谷底翻身成為藝術品項,躋身藝術殿堂,榮耀多少藝人,但廖瓊枝代表的「傳統歌仔戲」卻相對勢微,不如創新發表、時代新劇、「胡撇仔」浪漫劇目來得矚目。
廖瓊枝擔憂傳統失落,一則看到了歌仔戲表演人才青黃不接的斷層及過多譁眾取寵只靠外表取勝的演出,二則看到對岸科班學生基本功紮實講究的訓練成果。她期期地說,廈門藝術學校多次邀請她跨海教學,端出「廖瓊枝歌仔戲藝術研究室」專題科目請她進駐,她不敢應允,「怕被罵」,仍可在台灣繫守一堂課、一班媽媽們,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台灣政府頒授了那麼多名銜,比較之下,有點空洞得好笑,禮遇之別,冷暖自知。
差別也許無關政治,而是市場。兩岸歌仔戲發展內涵不同,態勢不是一枯一榮截然畫分。在台灣,「胡撇仔」當道、機關布景俊逸生旦當紅的發展過程裡,仔細檢視,廖瓊枝代表的「傳統歌仔戲」仍緊緊繫住了歌仔戲發展潮流的另一端,從「極傳統」到「極胡撇仔」之間,這些年,我們看到的是歌仔戲傳統唱唸作表並沒有被完全捨棄,只是個別表現的優劣多寡之別,以及年輕一代演員「胡撇仔化」、學戲功底不講究的趨勢。
再現「傳統歌仔戲」,號召老中青演員同台展演
只是,觀眾目光注視著偶像、排場之餘,表演者基本功功力如何仍是被評斷的指標之一。假想廿餘年來沒有廖瓊枝苦心孤詣「全台走透透」從基本唱腔、身段一五一十拿捏示範,歌仔戲的「傳統」論述如何建立?從廖瓊枝以降,我們才得以繼續發掘不同表演風格的資深藝術家共同展現的歌仔戲藝術發展面貌,才有今天後起論述的「活戲」傳統與「劇場」風格的辯證,才有繼續推動歌仔戲藝術往前發展的動力。
那麼,廖瓊枝代表的「傳統歌仔戲」究竟風貌為何?如何定位?今年底,台北市社教館即將推出的一檔演出,或許是一次總結。廖瓊枝邀集了陳美雲、張文彬、唐美雲、小咪、呂雪鳳、石惠君、趙美齡等老中青輩演員,以折子戲方式,加上台灣戲曲學院學生,共同呈現《三娘教子》、《什細記》、《王魁負桂英》、《樓台會》、《馬前潑水》、《寒月》等精采折子。這些傳統劇目,沒有花稍的排場,沒有新編劇本的誘因,靠的就是演員唱唸作表基本功。十年前,這些劇目經常伴隨廖瓊枝登台,但多年以來確實勢微了,廖瓊枝決定再次以薪傳接棒方式,讓資深演員帶著年輕學生共同呈現,這番執著非過人毅力難以撐持,現下來說,除了廖瓊枝登高一呼,也實難再於舞台上再現。
廖瓊枝的執著,也打動年輕一輩創作的心。臺灣國家國樂團也將以廖瓊枝為題,創作一齣主題樂劇(編按:《凍水牡丹》),結合創作曲、國樂與歌仔戲,翻新歌仔戲與國樂結合的呈現方式。
明年底,戲曲家曾永義則將為廖瓊枝編寫一齣新戲《陶侃賢母》,廖瓊枝說,這將是她的封箱之作,她將正式告別舞台,不再演出。
(全文原刊載於第186期,2008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