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賦優異的林佳靜從小學四年級就出國唸音樂學鋼琴,認真努力的態度讓她擁有優異的技巧與內涵,歐美頂級古典音樂品牌競相邀請她錄音。面對不同的場地、不同的鍵盤,即使艱難,依舊奏出漂亮的樂章。雖然不知道接下來她會旅行到那個地方,但只要哪裡可以和觀眾對話,哪裡就會是她的舞台。
賦格與火鳥─林佳靜鋼琴獨奏會
5/10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82269909
監視器的畫面下,伴著悠揚的鋼琴曲;上演前的舞台、大廳、觀眾席……在銀幕的切換下顯得黑白又扭曲。在調音師將琴板卸下、準備調音時,一個低沉感性的聲音緩緩道來:「不像其他演奏者,我們鋼琴家,不能與自己的樂器一起旅行、不能幫它買張機票讓它坐在旁邊,更不能隨時在旅館練習。每場音樂會,我們得適應每個音樂廳的鋼琴,而且常常沒有太多的選擇可以挑……只能期望那台鋼琴最好是世界級的,因為整個晚上就靠它了,而我此刻的人生也靠這台鋼琴……」
紀錄片Cooking for Jenny講的是一個首演曲目的創作和演出過程,鏡頭追蹤的主角,就是台灣旅美鋼琴家——林佳靜(Jenny Lin)。片子的旁白是她自己所說的,字字句句,正是她作為鋼琴家的心聲。不管樂曲多麼深植於自己血液中,演出的樂器好不好,憑的只有一股運氣。於是,旅行演奏最緊張的一點,不是時差、不是服裝、不是曲目、不是食物,而是即將面對的那一台陌生的鋼琴。為了演出順利,他們只能早早主動前往音樂廳,跟初次認識的鋼琴,重新開始培養感情。
這讓人聯想到另一齣以調音師為主的紀錄片《我為琴狂》Pianomania。合作的鋼琴家們對鋼琴的挑剔,尤其是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那般容不下一點瑕疵的要求。只不過,一個是跟調音師你來我往地調整;一個是練就一番功力,讓每台鋼琴唱出好聽的聲音。兩者沒有誰是誰非,只有「好、還要更好」。
從比賽得到鼓舞
林佳靜,一個連「女王」阿格麗希都讚賞為「非常有天賦」與「傑出」的鋼琴家。一向嚴苛的《紐約時報》屢屢給予她最高評價,不但將她的專輯選入年度十大專輯,更讚揚林佳靜是位擁有「令人矚目的技巧掌控能力」的傑出鋼琴家;而《留聲機》雜誌也認為她「是一名理想的音樂詮釋者,以細緻的動態與結構對比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表現強力。」從卡內基演奏廳、甘迺迪中心、紐約米勒劇院、紐約現代美術館與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摩根圖書館等地到歐美各知名音樂節,她征服了世界級音樂廳;從hänssler Classic到Steinway & Sons等,她讓歐美頂級古典音樂品牌競相邀請錄音。無論是現場或專輯,她以古典、即興、現代、實驗等多樣化的形式,勇敢將鋼琴演奏拓展到各種可能的極致。
她從小就是個資賦優異的孩子,曾獲得台灣區鋼琴比賽兒童組第一名,並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國小四年級時,就和弟弟跟著媽媽一起到維也納唸書,展開了她旅行生涯的第一站。以為走音樂這條路,就是這麼決定了,誰知道,她從未真正這麼想,而是一路學琴、一路成長,從維也納搬到美國,再從美國獨自前往瑞士。她說:「那麼小出國,是因為有好學校、好老師要收我,只覺得那是個好機會而已。這條路非常困難,大部分的小孩沒有辦法做這些決定,尤其又是一個女孩子。」直到美國念大學時,許多同儕都去上商學院、法學院了,她才開始思考著未來。
事實上在這之前,父母完全沒有給她任何建議,尤其是爸爸,捨不得她四處旅行、表演,更希望她不要做這個選擇。但就在廿歲大學畢業後,因緣際會參加了在義大利舉行的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才讓她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憶起當時,她笑著說:「我知道我並沒有準備好,可是居然還進到了決賽,這讓我覺得很開心。那時心情是,每次比賽都好累、壓力很大,但既然結果是那麼好,我是不是應該堅持?在那一剎那,我突然了解了自己、認識了自己,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事情。」
大學畢業前,她的感覺是「昏昏的」,唸書也是、練琴也是。但在那時候,她恍然覺得,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從啞巴到什麼都能講
也難怪有這種感受,十歲的孩子剛到維也納,一句德文也不會講。第一年,同級的女孩一直懷疑她為什麼都不講話?是不是因為她是個啞巴?回想當年,學校沒有什麼競爭的壓力,因為她是最小的一個,但唯一的印象是——冬天很冷、很漫長。鋼琴老師持續地跟媽媽商量,讓她不要花時間上學,而是在家每天練琴、上課,將所有精神投注在鋼琴上,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十四歲時出道、比賽、成名。幸好媽媽堅持她要和其他小孩一起成長,不讓她拿這一輩子作賭注。
於是,四年後到美國,語言又再度讓她沉寂。所幸這個障礙沒有絆住她太久,別人學的她不僅沒少過,念大學時,她還雙修了德國文學學位。大學資源豐富,可以碰到很多不一樣的人、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但為什麼選這門學科?林佳靜調皮地說:「我知道自己數學不是很好,但對德國文學卻很有興趣。」然而又要練琴、又要兼顧附加的課業很辛苦吧?她卻出人意表地回答:「不會!非常非常舒服、也很好玩!」因為有很多課程提供選擇,可以讀很多藝術史、在圖書館裡看黑白電影,整個學院文學的氛圍濃厚,讓她相當享受。上課對她來說是種休息,她反而不用悶在音樂學院中練琴、可以與人接觸、開拓更廣的想法和視野。
說也奇怪,雖然彈鋼琴,自己跟自己相處比較多,但她卻一點也不封閉。或許是豐富的成長環境吧,她自信地說:「我的個性很特別,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我都可以很快地去適應。」這對一個演奏家來說相當重要,因為演出不只是舞台上的事,下了台後的人脈經營、藝術家們的相互刺激,都是事業的一部分。很多音樂家只躲在音樂的保護傘中,除了音樂外幾乎沒有其他話題,但喜歡朋友在身邊的她,可以跟大家打成一片、可以勇敢接受作曲家朋友們譜寫出來的挑戰。從瑞士進修回到美國,林佳靜的演奏已經備受矚目。那個曾經被懷疑不會講話的女孩,早已變成一個什麼都能聊的鋼琴家。
在熟悉的樂曲中加入新想法
聊著作曲家朋友,她欣賞那些可以寫古典音樂、電影配樂、廣告配樂……無法被歸類、卻又得心應手的作曲家。然而回過頭來,林佳靜不也是如此?聽到這麼說,她有些意外、卻又認同地笑了。是的,即使大多數的音樂會都是古典曲目,她卻不斷地突破自己,每年推出新的錄音、新的點子拋出給觀眾。不僅彈古典、也即興、也嘗試現代實驗作品、負責專輯製作、並且拍攝音樂短片,而且各方面都可以掌握得很好。她認為:「現代的藝術家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彈一些固定的曲目而已。活在現代的藝術家不可能完全不了解現代,如果永遠都是舊的,那音樂就是死的。所以演奏現代的樂曲,也是我們現代人的責任。」
但要怎麼樣讓觀眾了解、接受?她自有一套方法:「我在曲目中把一些新的想法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樂曲中間,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和注意。要是一首新的曲子可以勾起觀眾好奇,想要進一步去了解、思考,那就是成功。就像我們看到一張照片,你覺得他有在說什麼?讓你想要再多看一眼,或者幻想一個故事的話,那就是一個藝術達到它的效果了。」就像她在二○○一年的《中國風》則是在西方音樂中篩選具有東方風味的樂曲,並一口氣獲得了金曲獎的「最佳演奏人獎」及「最佳古典演奏專輯」兩項大獎;還有二○○八年錄製的《失眠》,以夢和睡眠為主題收錄約翰.凱吉《夢》、雷蒙.史考特《夢遊》等作品。
除此之外,二○一一年出版的 Silent music: Jenny Lin plays Mompou 還以專輯的音樂拍了一部十五分鐘的電影,在沒有對白的場景中,講述了一個沒有結局的愛情。第一幕就是她的近拍,接下來的玫瑰、戰爭、墓地等元素,將故事妝點得浪漫又哀傷。而今年,除了與史坦威名琴合作灌錄的《斯特拉溫斯基鋼琴獨奏作品》外,由德國古典品牌hänssler發行,以夜曲故事為主軸演奏蕭邦、德布西、舒曼等作品的《夜之華》,才剛在四月上架。聆聽她的錄音,就能感受到她將新曲巧妙包裝在其中,跟聽眾分享的用心。
教導幼兒彈琴最開心
相對於悲哀的電影,網路上另一段影片則是可愛得令人融化。那是她任教的機構為宣傳所拍的,片中的小女孩雀躍地邊彈邊唱,而旁邊的鋼琴老師就是林佳靜。這個稱為“92nd Street Y”的藝術機構有美術、陶藝、攝影、舞蹈、電影、文學、美食……課程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應總監的邀請,她到音樂的部門教琴已有一段時間了。談到這,她的心情也輕鬆了起來:「因為時間有限,在不影響演奏行程下,我盡量維持每兩個禮拜去一次。一開始我最小的學生只有四歲,現在已經十二歲了。」
很訝異一位國際級演奏家願意教一個初學的幼兒,那要花多少耐心和體力!既然要教學,不是應該排master class給她才對?想不到她卻反駁說:「剛開始當然難,但教小孩不辛苦,教master class才困難!因為大人已經有他們想要做的事情,要改變很不容易,而且彈出來的形狀都已經定了。」要用什麼方法來解釋,讓他知道那是錯的,實在很不容易。「況且,」她笑了一笑,「他們的老師都在台下看。」
所以她非常喜歡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有時旅行很累、演奏有壓力時,看到這些聰明的孩子,不好的情緒一下就不見了。他們在一起不一定就是學琴,有時也包括音樂欣賞,甚至他們的成長。誰說鋼琴課就一定只有彈鋼琴的,有時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沒有讓父母知道,還反而跑來告訴她。而不止幼兒,四月底她也將在美國首演一位十五歲男孩的作品,利用自己的力量,將這年輕、優秀的作曲家推介給大家。
為了讓上班族可以利用午休時參與一場小音樂會,她接受美國Public Radio廣播電台邀請,在華盛頓演奏蕭斯塔可維奇的《前奏曲與賦格》,用的是電鋼琴。在紐約也是,選在食堂中演奏蓋希文的Embraceable You,搬過去的卻是直立式鋼琴。而返台的演出,她更將把寫給整個管絃樂團、數十人演奏的《火鳥》,用十根手指頭在一架鋼琴上彈……
我忽然想起紀錄片裡,上場前的她為了保持溫暖,在後台走來又走去……
從這一站到那一站;從一個音樂廳到另一個音樂廳。面對不同的場地、不同的鍵盤,即使艱難,依舊奏出漂亮的樂章。我們不知道接下來,她會旅行到那個地方,但我相信,只要哪裡可以和觀眾對話,哪裡就會是她的舞台。
人物小檔案
- 生於台灣,在奧地利成長,在維也納音樂大學師從佛羅瑞斯(Noel Flores),在朱利安.馬丁(Julian Martin)指導下,得到巴爾的摩琵琶第音樂院藝術家文憑。她也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德國文學學士學位。
- 當今最受肯定的年輕鋼琴家之一,以她大膽的曲目選擇及富有魅力的台風深獲好評,並以鋼琴獨奏家、室內樂演奏家及協奏曲獨奏者身分獲得世界各地的肯定。
- 演出曲目廣泛,技巧引人注目,許多唱片公司搶著跟她合作錄音。許多作曲家都為她量身創作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