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國內最早的國小布袋戲團「微宛然」,黃僑偉從國小四年級開始一頭栽進布袋戲的世界,生命中除了布袋戲,還是布袋戲。現在他更從老師傅手上接棒,成為亦宛然掌中劇團第三代主演。對黃僑偉而言,古典布袋戲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做「活戲」,他享受演戲當下的「臨場感」,但這也是挑戰所在。
揭開南管布袋戲的神秘面紗-盧俊義《上、下集》
11/15 19:30
11/16 14:30
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舞蹈廳
INFO 02-26367330
一九八四年,板橋的莒光國小聘請「亦宛然」李天祿父子到校執教,並成立國內最早的國小布袋戲團「微宛然」,這是布袋戲首次走入校園,有計畫地養成新生代演師。相隔二十四年,微宛然早已曲終人散,但當時所培植出的第一代藝生黃僑偉、黃武山、吳威豪等人,如今卻是推動古典布袋戲傳承的中堅主力,其中,黃僑偉更從老師傅手上接棒,成為亦宛然掌中劇團第三代主演。
古典布袋戲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做「活戲」
從國小四年級開始一頭栽進布袋戲的世界,今年三十四歲的黃僑偉,生活除了布袋戲,還是布袋戲。小時候,他不像別的小孩貪玩,下課後唯一的娛樂是耍弄掌中戲偶;長大後,當別人選擇升學、就業,他卻加入「李天祿藝生計畫」,繼續深造掌中戲。對黃僑偉而言,古典布袋戲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做「活戲」,他享受演戲當下的「臨場感」,但這也是挑戰所在。
擔綱「頭手」,最重要的就是「掌技」和「口技」的訓練,黃僑偉說:「除了十指得練就如鋼琴家般靈巧,『生旦淨末丑』迅速切換,演誰像誰,和二手有良好的默契外,還要熟記所有角色、口白、說唱、劇情,與後場音樂搭配無間;演出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保持最高的敏感度和警覺性,視台下觀眾反應,隨時調整劇情走向和演出節奏。」
論傳統功力,年輕世代中,黃僑偉技高一籌,但他總說,傳統太深厚,自己還不夠格「出師」,比起老師傅,仍差一大截。「上一代藝人,以戲帶戲,一年到頭跟著戲班演出,三年四個月就能『出師』;到我這代,戲路凋零,實作經驗不足,不過傳統也只能一步步照『起工』。」他強調,老師傅的尪仔可以做「一萬種以上的變化」,唱段可以「從北管到南管、從歌仔戲的七字仔到京戲的西皮二黃」,各種曲調都很道地,不像我們,歌仔調唱出來像北管。
認同傳統,也不排斥創新
認同傳統的價值,黃僑偉也不排斥創新,近年他嘗試跨界,讓布袋戲和西洋交響樂、歌仔戲、北管以及現代舞結合;和同門師兄弟黃武山合作的新編莎劇《亨利四世》,他在戲裡擔綱「法斯塔夫」一角,把反應機智、性格逗趣的丑角演得靈活靈現,搶戲搶得不得了。接下來,他還計劃重現台灣消失近七十年的南管布袋戲、以及日據時期的皇民化布袋戲。
身為亦宛然第三代接班人,黃僑偉跟著李天祿和其子陳錫煌、李傳燦,一步步走上薪傳之路,滿滿的行程除了演出,就是校園、社團教學,二年前在台大戲劇系開了一堂「布袋戲入門」,讓他成了大學教學最年輕布袋戲演師。只是,在業餘、興趣,專業、訓練之間,傳統繼承的命脈依然搖擺難定。黃僑偉說,教學只是為了培養更多未來的觀眾,雖然他心裡仍期望,「宛然家族」再次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