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是策略,是程序,是計算,是讓觀眾不知結局為何的高潮設計,「他會拉他上來?還是趁機談條件?」許多劇場錯誤的言論包括:「表演太設計,不夠真誠。」其實是因為設計得不夠好,難道表演不該設計?「戲太討好,不誠懇。」其實是因為不夠討好到讓大家忘了這戲很討好,難道創作完全沒有想要討好誰嗎?
前情提要:「叚」是一隻手正岌岌可危地攀著懸崖邊的石縫,另一隻手衝上前正要拉他上來。「假」是借助他人的力量,「真」是來自未知世界的訊息。
小學時有段期間,會在附近文具店買些便宜魔術道具變給同學看。但便宜的道具原理通常很簡單,沒幾次就被拆穿,就算沒被拆穿,只要去文具店買個一樣的就會知道,心裡又不爽又覺得浪費錢,於是索性去找冷門的魔術書來練。之後每次變新魔術時,面對同學們想要抓小辮子的目光,可能是我小學期間最緊張的時刻。一旦魔術成功,之後的重複就比較可以掌握觀眾的行為,包括如何轉移注意力、如何製造驚奇、如何藏道具……我也喜歡在變完後跟大家分享原理,享受第二次的驚呼聲,不過這驚呼聲是「這也太簡單了吧」,甚至「原來這麼無聊啊」,然後一哄而散。但每次要變新魔術時,又興沖沖以想要拆穿的心態甘心被騙。同學們也不時請我變給他的朋友們看,而在我變魔術的過程,他們則在旁竊笑,最後,一起分享這魔術的原理。
手法才是重點
魔術一定是假的,但會讓東西真的不見,或移形換位,討論魔術真假是無聊的問題,重點是如何建立這整個系統。這幾年在網路看到許多厲害的魔術師,其中簡單的魔術即便知道原理,仍會讚嘆其美妙手法,心知這必須反覆練習,更不用說新的魔術設計,除了針對觀眾的注意力、視覺和思考盲點,同時必須要設計流程裡許多物件和真實感邏輯的細節,只要有一點閃失,馬上被觀眾幹譙和嘲笑。
假得好,難;假到美,超難。日常生活中假也難,想想社交禮儀,假的好的人,站有站姿,坐有坐相,吃飯舉止得宜,氣質教養感覺就超好,但如果只作一半,就像穿幫的魔術、演技不好的演員,暗地裡會被眾人嘲笑。當然可以批評這些禮儀虛假做作,階級的伎倆,大可不必參加類似的場合,但是細究這些禮儀的邏輯,對建立導戲的思維倒挺有幫助,例如刀叉的排練、圓桌方桌的主客坐法、西裝的扣法……這些行為自有道理,這些道理又可免於混亂,甚至這些禮儀也可以跟討厭的人裝熟,讓彼此意見不合、看不順眼的人還是可以吃頓好飯,只要表演得好,這不也是一場有幽默感的魔術表演。
魔術師都知道,除了道具,很重要的幻術是語言。語言是以具體內容的方式讓你轉移注意力,例如:「你看我手上的4張A,我先把它們放到牌的頂端。」通常手上根本不是4張A。「你看我右手的硬幣,只有一個。」這時左手不知在搞什麼鬼。語言是幻術,很好,因為可以利用它,但前提是,必須了解它,同時又不能太相信它,最慘的是如毒品般深陷其中感受真實,例如大喊「伸張正義」或「我愛你」,卻無其他具體行動。
劇場如同魔術
假,是策略,是程序,是計算,是讓觀眾不知結局為何的高潮設計,「他會拉他上來?還是趁機談條件?」許多劇場錯誤的言論包括:「表演太設計,不夠真誠。」其實是因為設計得不夠好,難道表演不該設計?「戲太討好,不誠懇。」其實是因為不夠討好到讓大家忘了這戲很討好,難道創作完全沒有想要討好誰嗎?根本沒必要去定義或評判劇場是真是假,或這人這作品是真是假,這是語言的幻術。
劇場如同魔術,如何更實際地假借他人的力量(包括觀眾),建構出一個盡量合乎邏輯的劇場製作和充滿假細節的真實感。製作哪裡不夠周全?邏輯哪裡有缺失?如何補救?如何訓練?不是以原作者真實的意圖、人性的真實、社會真實的面貌……來思考或質疑創作,也不是來自真實素材作品就會有真實感和批判性,或以一些似是而非:這作品以虛假扭曲翻轉碎裂重組拼貼真實,如何以假代真……巴拉巴拉,天啊,可以換一句台詞嗎?有誰可以告訴我這「真」來自何方?是神棍嗎?愈討論愈混亂和離題。而「真」的重點是:知道了就不再思考,也不會再有行動。「我真的愛妳喔。」轉身繼續看未看完的影集「對了,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