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可以是一樁「錦上添花」的美事,卻又因政治力介入主導,讓一項動員數百人、耗資千萬預算的「時代的容顏」服裝特展活動,招致褒貶兩極的批判。八月初《民生報》社評嚴正質疑該項活動的文化意義與影響性,而同行的劇場工作者則對因該項活動期待落空,嚴厲指責主辦單位與設計者,希望能就政策方向來溝通對話。
的確是因為奧斯卡
透過千萬餘元的預算執行,這項活動的參與者幾乎個個玩得開心,並在當天「天公作美」的成全下,擁有「振奮、投入」的感受,葉錦添也在事後受訪表示對當天的活動「非常滿意」。若暫且不論當天活動執行現場,到底有什麼見仁見智的瑕疵;隸屬國家最高文化機構的文建會,爲什麼獨獨鍾愛葉錦添的設計創意,甚至選擇以他的作品,來代表以及代言台灣當代的服裝美學?又爲什麼大筆一劃就是一千餘萬的經費,又希望藉此達到什麼樣的文化影響性呢?
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鍾佳濱不諱言地表示,希望集中曝光的機會,好讓各界注意文建會此次提倡創作當代台灣服飾美學政策的意義,確實是借重葉錦添奧斯卡獎鋒芒的原因之一:而以奧斯卡金像獎爲指標,可能比從「金馬獎」獲獎者來選擇合作對象的爭議度低。也許葉錦添不算台灣本土培養的人材,但換言之,從葉錦添在台灣不斷累積舞台設計工作的歷史來看,台灣的創作環境既與國際接軌,又能包容多元,確實能吸引不同的表演藝術人材來台合作。
至於備受爭議的經費問題,鍾佳濱指出補助政策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雨露均霑」型的需求性政策,往往基於民間仰賴政府供養,政府必須予以補助經費,然後視公共效益如何以決定是否持續補助。另外一種則是競賽型的方向指導性政策,政府爲達成政策指導效果,選擇目前最能符合政策需要的對象,而將經費給予該領域最傑出的單位或個人。因爲「推動政策需要鮮明、快速的效果」,鍾佳濱認爲公共政策的執行往往在「圖利」(求政策的效果)與「便民」之間拉鋸,很難做到全民「雨露均霑」之福;至於要做到「防弊興利」,當然我們便得就「興誰的利」來看這次政府經費投注的目的與效果了。
這是一場集體創作的思考
對於外傳葉錦添的個人品牌服飾即將於近日上市,葉錦添本人倒是不置可否,只表示朋友都在鼓勵他出來做;當被詢問這次文建會的參與,似乎有協助宣傳的嫌疑時,葉錦添坦然表示,有時候「聯想」很難避免,他已經很努力地在避免商業與金錢勢力的介入,只有到了活動後期才有廠商提供硬體贊助。這點,鍾佳濱也肯定葉錦添的做法;以葉錦添今天的名氣,大可以與其他商業利益結合。鍾佳濱舉出過去政府投資支持聯電曹興誠與台積電張忠謀等研發IC產業的技術,也是投下了大筆經費,卻爲台灣帶來高度的經濟效益;同樣地,若從創意文化產業的角度來思考,這項活動正是宣示了文建會對當代台灣「生活設計」的政策思考。
鍾佳濱認爲台灣的時裝設計師通常都不幫國人設計服裝,幾乎是爲國外消費者服務,而經濟部工業局紡拓會主要業務都是爲了協助業者開拓國外市場空間;如今外在市場開始失去競爭力,台灣的市場又小,平均而言,國人消費力目前還無法一步登上購買高級服飾的水準時,反倒今天葉錦添採取非常本土的做法,擷取設計台灣當代服飾的靈感,過程更爲可貴。葉錦添則強調,他希望澄清這次的服裝特展,並非採取一般時裝發表會的概念,「時代的容顔」活動應被視爲一場對當代台灣服裝的思考與集體創作;若非「水到渠成」,也許下次要有類似的活動,恐怕很困難。
前陣子內政部爲了修訂自民國十八年訂立的「服制條例」,邀請各界專家學者舉辦座談,希望取消不符時宜的「長袍馬褂」,與民間合作訂定一套代表國家的服裝,席間已有北美館館長黃才郎認爲,當前國族認同仍有爭議,若以政治力介入制定國服,恐怕造成更多族群裂痕。文化學者張小虹也曾受訪表示,制定國服的這種政策思考相當可議;若非蓄意斷裂時代的演化,固定時代轉換過程的差異,對於處於不斷轉化、變動又深具現代性的台灣時裝而言,國服的思考無非就是訴求國族主義,像是一種召喚殭尸還魂的舉動。也許,在面臨外界質疑與國服概念尙屬模糊的情形下,這次的例子,正足以讓政府單位借鏡反省台灣創意文化產業的政策;也像鍾佳濱所言:「接下來該看的是我們能做些什麼,好讓各方面都共蒙其利。」而這點,政府、民間與文化界都責無旁貸。
(本刊編輯 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