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出「莫忘初心」時,還真的感覺「初心」存在(真的,真的),而且正輕聲呼喚我(來,快來初心懷裡,讓我秀秀)心中滿是暖暖的安慰。可是,連精神分析許多童年創傷的案例都是當事者「真心相信」的虛構,初心,有真實的容顏嗎?
初,左圖長得跟現在的字很像,是一把剪刀和衣服,剪開布料做衣的第一刀。為何這第一刀是「初」?答案是右圖,人在衣中,包裹赤身裸體剛出生的嬰孩,遮羞保暖,開啟面對文明的第一步(說不定都掰的,這兩個甲骨文,當初說不定都不是初這個字)。
許多人劇場作久了會說「回到初心」「莫忘初心/衷」(好適合匾額題字),不只劇場,很多行業做久了也常提醒「初心」,例如餐飲界知名「RAW」的主廚江振誠,談他的廚藝歷程的一本書就叫《初心》(他的初心或許就想讓在自己家鄉開的餐廳這麼難訂位吧)。「初心」真是一個頗勵志的說法,但所有勵志的說法都一定隱藏簡化的基因(不是公仔喔),因為把事情搞得太複雜,想太多,就會混亂,「志」就會勵不起來,所以「你可以的!」「相信你自己,你很棒的!」「加油喔!」話說為何勵志的話總是需要驚嘆號?「你可以的?」「你很棒的……」嗯,的確怪怪的(離題了)誰在跟我說話?(快回題)是!
初心依舊在?
初心回得去嗎?記起來的初心是原來的初心嗎?所謂初心的階段(是初心不是粗心喔),幾乎是沒經驗,就一股傻傻的衝勁,前輩要你做啥,就做啥,所以回到初心,是回到什麼都不知道青澀的狀態?回到依賴前輩的教導,回到自己還可以不斷說抱歉,允許自己還可以犯錯的時期嗎?(其實還蠻想的)對呀,現在都要不懂裝懂,好累(閉嘴,而且你忘了括號)(抱歉),這完全是不願長大的彼得潘心態,初心或有提醒當初不怕死的精神,但花時間繞一圈演「莫忘初心」的提醒勵志拍,不如直接解決眼前的問題。
但畢竟講出「莫忘初心」時,還真的感覺「初心」存在(真的,真的),而且正輕聲呼喚我(來,快來初心懷裡,讓我秀秀)心中滿是暖暖的安慰。可是,連精神分析許多童年創傷的案例都是當事者「真心相信」的虛構,初心,有真實的容顏嗎?人事物本來就以各種方式面貌相互滲透、變化,經驗愈多,承擔的責任本來就會大,事情本來就會變複雜(也有可能變單純)(你失智時吧),變僵化的機率也愈高,但「變化」不就是人生主旋律?
話說回來,看到一些創作者年輕時的作品,比照現在的變化,還真有種「初心」感。有些年紀愈大作品愈溫馴,少了年輕時的狠(說你自己嗎?),是因為觀眾票房?風格?或是身分的姿態?有些希望作品隨年齡更有深度,反而搞得做作得要死(在說自己吧?);有些如感冒般突如其來的道德感(嗎?)開始標榜前衛實驗或是貼近社會,作品反而失去劇場魅力,僅剩道德感的自我表演。因此,我從來就不相信經驗對創作一定會有幫助,年紀輕的作品就比較不好(聽說你的《Zodiac》是顛峰之作)(不要吵!!)重點還是現在的問題,一直談初心,就像已經失去行動能力的老人,只剩張嘴侃侃而談當年勇。(你現在不就一直談?)
其實是惡習累積
而通常會談初心,多是陷入長期惡習累積的困境(或是,表演自己境界很高),但初心的幻想反而加重了那自以為是的自我:簡化了心,描繪了一個只有我,只有一個聲音(難怪你要用這方式寫這篇)(你好棒),彷彿是在訴說「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單純廢棄、時間靜止的童話世界,以浪漫方式讓自己更加固執的惡性循環。(我就知道你可以寫完的)(謝謝)(加油喔~)(咦?說加油的這位,你誰?)(我就是剛剛要你來我懷裡的初心啊)(爛透了……)或是,現在出現的問題,會不會其實初心時就已經出現,只是當時完全沒有能力意識到?「問題」終於浮出檯面了,希望你能正眼看看她(這麼多年來,你居然對眼前的我視而不見,嗚~)(好了,別演了)
當然,如果要以「初心」當作面對訪談時的修辭學腳本,相機功能的美心模式來修飾自己內心的曲線,或是當作感慨世事的下酒小菜,都無可厚非,但可別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