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音樂上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一般幾乎立刻聯想到菲利普.格拉斯,但很少人知道,菲利普.格拉斯最早確定自己極簡主義的風格,是受到東方音樂的啓發。
菲利普出生於美國巴爾的摩,父親的收音機理店,是他最早發現音樂的地方。班.格拉斯的收音機修理店,除了修理收音機,也兼賣錄音帶,他常把滯銷的錄音帶帶回家,放給他的三個小孩聽,試圖了解這些錄音帶乏人問津的原因,恰巧這些錄音帶都是偉大的室內樂作品。菲利普從小就在這批賣不出去的錄音帶中,認識了貝多芬四重奏、舒伯特奏鳴曲,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樂等不受時尙靑睞的音樂。一直要到他靑少年時期,菲利普才接觸到一般的古典音樂。
菲利普六歲開始學小提琴,八歲學豎笛,開始認眞地把音樂當成未來的志趣。他十五歲就獲准進入芝加哥大學就讀,主修數學和哲學,半工半讀,靠著在餐廳打工和機場搬運工作來維持,並利用空閒時間彈鋼琴和作曲。十九歲大學畢業後,菲利普立志要做作曲家,從芝加哥搬到紐約,進入茱麗亞音樂學院,同時揚棄他在芝加哥時期所用的十二音技巧,到畢業時,他已與當代許多作曲家學作曲,但是仍未找到自己的聲音。
跨音樂、形式的創作方式
菲利普在作曲上的突破,直到他在巴黎發現印度音樂才算展開。在巴黎期間,他師事Nadia Boulanger學作曲,並受僱於一位電影製片人,以記譜方式整理印度西塔琴演奏家Ravi Shankar的音樂,讓法國音樂家得以閱讀、演奏。在記譜的過程,菲利普慢慢掌握印度音樂和西方音樂完全不同的觀念和技巧,如獲至寶,接著遠赴印度、北非、喜馬拉雅山了解當地音樂,回到紐約之後,完全摒棄過去的音樂,開始在作品中大量採用東方作曲方式。
到一九七四年時,菲利普已經創作了許多作品,大多數作品都由他自己的Philip Glass Emsemble來演奏,其中以他四小時的Music in 12 Parts爲代表作;到一九七六年他和羅伯威爾遜共同合作的《愛因斯坦在海邊》,達到巔峰,這部劃時代作品不僅成爲音樂極簡主義的聲明,也奠定了他極簡主義大師的地位。
菲利普是位相當多產的作曲家,除了交響樂、弦樂作品之外,也橫跨舞蹈界和劇場,爲劇場、現代舞作曲,如爲當代美國重量極編舞家Twyla Tharp所做的In the Upper Room,劇場作品The Photographer、1000 Air-planeson the Roof等。
菲利普近年來主要投注於大型歌劇創作,從《愛因斯坦在海邊》以降,現代作曲家和劇場導演重新定義了歌劇意義和型式,從他早期以聖雄甘地爲材的Satyagraha,到近年改編法國導演尙.考克多(Jean Cocteau)完成的三部曲Orphee、《美女與野獸》、Les En-fants,都不斷地嘗試、實驗新的表達方式,將歌劇和電影、現代舞等藝術媒介融合在一起。
菲利普把這類當代歌劇稱爲「新歌劇」(New Opera),認爲是目前最有活力的新型式,因爲它可以結合所有的表演藝術型式,觀衆也容易進入作品,進而欣賞;對作曲家而言,它則提供了和其它型式藝術合作的機會。和菲利普合作過的當代重要藝術家不計其數,包括以《蝴蝶君》成名的華裔劇作家黃哲倫,兩人早年合作《屋頂的一千架飛機》,和以哥倫布爲材、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The Voyage。
有人很喜歡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也有人受不了他的音樂,但不管你喜不喜歡他的音樂,你都很難否定他的大師地位,以及他在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作曲界的影響力。
特約撰述|余怡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