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魏于嘉獲得二○一四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的劇本《現世寓言》,將由新銳導演李銘宸搬上舞台,並換上來自網路流行語的新劇名《#》。魏于嘉的劇本通過非人的物件及動物為角色,書寫一幕幕光怪陸離、荒謬突梯的寓言場景,但來到喜愛探究語言本質的李銘宸手上,他好奇的是「寓言」的形式,為什麼人們喜歡聽寓言故事?為什麼寓言故事要這麼說?
創作社CS監製作品4號《#》
4/1~2 19:30 4/2~3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33939888
基因改良的人造雞、因全球暖化而瀕臨絕種的北極熊、想要自殺的黃色小鴨、嬰兒的和平高峰會、世界末日的罐頭塔……編劇魏于嘉在《現世寓言》中,通過非人的物件及動物為角色,書寫一幕幕光怪陸離、荒謬突梯的寓言場景,回應頂新黑心油事件、地球暖化危機、兩韓試射飛彈等天災人禍的新聞事件。這個曾獲台灣文學獎,被評為「作品語言靈活,節奏好,運用熊、鴨子、雞等動物寓言,對現代社會的調侃,還有廣大的關懷」的劇本,交到導演李銘宸手上,改以網路流行符號「#」為劇名,揭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內容農場」。
為什麼人們愛聽寓言故事?
魏于嘉表示,劇名以「寓言」為題,是要向中國哲學家莊子致敬。莊子以寓言承載「道理」,並非以道德人士高姿態說教,讀者就算完全讀不出莊子想表達的道理,光是故事本身的稀奇古怪就十分有趣。想要從書本找道理的人,自然可從莊子所言找到道理;但只想讀故事的人,也能從莊子的寓言得到滿足。因此,這個劇本不論是「現世」「寓言」還是「末世」「預言」,都希望能以簡單的手法,深刻的意涵,表現出人類的樣貌與處境。
過去作品多採集體創作的方式,這次挑上文學獎劇本,李銘宸說,與其說內容關注的社會議題,他對於「寓言」的形式更感興趣。寓言有一定的公式,大多以淺顯易懂的動物故事比喻人類社會的各種行為,「寓言著重的是『啟示』,但我更想探究,為什麼人們喜歡聽寓言故事?為什麼寓言故事要這麼說?我們可以從說故事的模式、套路中發現什麼?」對李銘宸來說,所有的事情都不該被化約、系統化,甚至當成理所當然的公式。
一口文字衍義的深「#」
劇名《#》呼應了「寓言」的本質,「#」原是標籤、索引的符號,如今在社群媒體被大量使用,「#」後面寫的文字多半跟正文關聯性不大,但這些文字卻因正文而生、隱含呼應著它的衍生文本。而「#」在視覺上又像是一口井,看似寓意深而多樣。《#》也延續了《Dear All》、《Rest in Peace》的命名方式,從網路上被慣常使用,以致被忽略背後意義的字和符號中,產生衍義、聯想和對比,以突出真實生活的複雜度。
集體創作時,李銘宸會和演員在實驗的過程中,完成主題和結構,面對現成文本,首要任務則在處理語言。「文本之所以為文本,是以對話、語言為主體的傳達媒介。人通常在必要的時候才說話,因此為什麼開口、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我會藉由不斷閱讀,在書寫的線索中,尋找語言之外的表達方式,讓劇本有更多不同的層次。」他希望,藉由劇場元素和手法,讓觀看等同於閱讀文本所感受到的觸動和力道。
怎樣讓文字爆發舞台力量?
不同於去年《誰殺了大象》的開放式文本,可供導演大幅刪動與自由調度,《#》有明確的角色、情節和對話。李銘宸強調,魏于嘉的劇本讀來很吸引人,但若要直接搬演,像是把嬰兒、動物放在場上,就沒有相同的趣味,因此他就得透過舞台語言,轉譯文字的力量。「劇中寫到地板裂開、人頭爆炸、海水倒灌等,要好萊塢技術才做到的特效,放到劇場,如何成立,是很大的挑戰。」
寓言 小故事大道理
寓言是含有道德教育或警世意味的短篇故事,為文學體裁的一種,通常以簡潔有趣的故事呈現,常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包含「故事性」、「虛構性」及「寄託性」三個要素。早在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印度和中國就有許多寓言故事出現,是很古老的文學體裁。
西方最著名的《伊索寓言》,相傳為古希臘的伊索所著,特色是擬人論,故事的主角多是動物之間的互動,篇輻短小,卻能闡述大道理,深具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中國,戰國時代是寓言創作的黃金時代,百家爭鳴,創造出大量的哲學性寓言,尤以《莊子》書中寓言約兩百則,堪稱為戰國寓言的代表作。(廖俊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