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奏國度」下半場第一首的重頭戲,就是手集團一團的《擊樂園》。(馬來西亞手集團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演出 盡覽擊樂多元文化

馬來西亞手集團「節奏國度」音樂會

「節奏國度」是馬來西亞手集團今年受邀為「吉隆坡國際藝術節Diversecity2016」演出的節目之一,除了有馬來西亞三大民族及西洋敲擊樂曲目,更邀請來自非洲西部布吉納法索的Dafra Drum呈現西非傳統歌舞鼓樂,和印尼峇里島烏布Gamelan JingGong的傳統峇里島甘美朗演出,而手集團一團和二團年度最新作品《擊樂園》和《手舞》也在本場搶先亮相。

「節奏國度」是馬來西亞手集團今年受邀為「吉隆坡國際藝術節Diversecity2016」演出的節目之一,除了有馬來西亞三大民族及西洋敲擊樂曲目,更邀請來自非洲西部布吉納法索的Dafra Drum呈現西非傳統歌舞鼓樂,和印尼峇里島烏布Gamelan JingGong的傳統峇里島甘美朗演出,而手集團一團和二團年度最新作品《擊樂園》和《手舞》也在本場搶先亮相。

抵達吉隆坡之時,恰巧是馬來西亞長假期的前一刻。馬路上除了湧現車潮之外,各種不同打扮的人們走在風格不一的店家前,更顯得五彩繽紛。放眼望去,中文、英文、印度文、馬來文並陳的招牌饒富趣味,站在街道一隅,隨意瞥見的一個角落,彷彿都能構成一個動人的故事。

以豐富文化為底  連接傳統與現代

馬來西亞擁有熱帶風情的大自然,也有時尚流行的購物中心;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摩天大樓,也有古意盎然的傳統建築。其中最豐沛的,就是他們擁有多元的人文景致——在一個國家除了能同時體驗中華、馬來以及印度文化精髓外,還可深入其他少數民族傳統。而不同生活習慣發展出的特殊美食、宗教、服飾、建築……像是永遠綻放著鮮豔的色彩,朝氣澎勃地迎接遠道而來的朋友。

以「廿四節令鼓」為基礎的表演團體「手集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他們以當地獅鼓文化為底韻,融合甘美朗、馬來鼓、印度鼓等傳統打擊樂器,加上現代的風格、與肢體、音樂、燈光、裝置等當代劇場元素來探索擊樂的可能性。更難得的是,「手集團」是馬來西亞首支自資以企業方式經營的專業擊樂團隊,其突破性和創新性的表演,早已得到民眾廣泛的重視和讚賞。

今年,是手集團豐收的一年。在創立至今十九年後,樂團在九月五日首度踏上馬來西亞「國油管絃樂團國際音樂演奏廳」(Dewan Filharmonik Petronas,MPO)呈現完整的專場演出。踏進這堪稱大馬「國家音樂廳」的殿堂,代表的不但是一種肯定,也是團隊向前大步邁進的最佳表徵。九月十日,手集團則移師至吉隆坡國際會展中心的表演廳(Plenary Hall Kuala Lumpur Convention Centre),號召國內外團隊,獻上兩場以「節奏國度」為名的饗宴。

「節奏國度」乃手集團「國際鼓藝節——萬花鼓宴」的節目之一,鼓藝節集結了鼓藝、敲擊與音樂三大元素,自二○○六年至今已是第四屆。可喜的是,此檔節目今年受邀為「吉隆坡國際藝術節Diversecity2016」演出,更成為年度的重點推薦節目。談到觀眾取向,藝術節總監Datin Sunita Rajakumar表示:「我們已經廣泛地推廣,從經常在海外欣賞演出的劇場常客及達人,到第一次進入劇場,甚至難民學校、特殊需求學童等等都能網羅。我堅信藝術是一種非語言交流的強力表現形式,在一個多文化、多語言、多種族的社會如馬來西亞,這是共同分享經驗最有效的方法。」

非洲音樂領軍  手集團年度創作搶先看

「節奏國度」音樂會除了有馬來西亞三大民族及西洋敲擊樂曲目,更邀請來自非洲西部布吉納法索的Dafra Drum呈現西非傳統歌舞鼓樂,和印尼峇里島烏布Gamelan JingGong的傳統峇里島甘美朗演出,而手集團一團和二團年度最新作品《擊樂園》和《手舞》也在本場搶先亮相。

節目一開始由Dafra Drum揭開序幕,演出的幾首歌曲取自他們最新的作品Tié,作品結合了舞蹈、音樂、傳統搏擊及傳唱者(Griot),突顯古代曼丁戈帝國多元音色與形式特點。使用的樂器相當多元,有非洲鼓、低音大鼓、葫蘆敲擊樂、木琴、魯特琴等等。但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一旁配上電子吉他,讓樂曲風味加入許多流行音樂元素。不過非洲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打擊樂,在複雜與強烈的節奏下,音樂洋溢著自由奔放的感受,讓人不覺跟著起舞。打擊樂之外,歌唱的方式也是一大亮點,除了領唱與回應之外,還時常在樂句與樂句之間高聲歡呼,甚至在音樂進行中,有歌唱還有類似爵士Scat的口技,原始粗獷又精采萬分。

在演出最後一首〈美麗的非洲Africa Kadi〉樂曲前,演奏家特別向台下說:「對很多人來說,非洲大陸的概念就是一群人說著一樣的語言,有一樣的思維,但其實各個地方非常的不一樣。」然而相信這塊土地有著相同點,那就是美麗的風景及音樂。於是他邀請觀眾隨意拍手、盡情歡笑、也可以站起來跳舞。隨著音樂的搖擺,直到最後的結尾眾人停下樂器,以純人聲合唱結束,似跳脫西方和聲的a capella,別有一番風味。

緊接著兩首是由手集團所演奏的Stubernic及《手舞》Bare Hands DanceStubernic是三位一團的成員搭檔組成,由於三位的主修樂器都不是木琴,因此這首樂曲的表現對他們來說,不但是一個大挑戰,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機會。而《手舞》則是一、二團加上吉蘭丹皮影戲大師Mat Din所發展出來的樂曲。拋開鼓棒,演奏家們用雙手與雙腳真正來體驗節奏的感染力。在一段節奏與舞蹈進場後,接替的是傳統拉弦樂器,之後加入金屬樂器的打擊,旋律熱鬧得像是在街頭慶典的表演。特別的是他們受皮影戲的影響,以手姿伸展配合節奏的舞動,相當引人入勝。

下半場第一首的重頭戲,就是手集團一團的《擊樂園》Percussion Paradise。相較於其他團隊,他們的造型顏色不但鮮豔,也營造出年輕的氣息。一開始坐在鼓上,整齊畫一的節奏動作令人深刻,而隨著樂曲開展,演奏家們時而上下跳躍,時而用手部不同方向敲擊,營造出豐富的音色。而也許由於主題為「樂園」的因素,處處有趣味盎然的童趣,例如前面擺著一隻玩具熊作為象徵,也有鈴聲營造出夢幻的感覺。

傳統前衛同台  贏造擊樂無國界

手集團之後是印度團體Speaking Hands from Temple of Fine Arts,由三個塔布拉鼓加上一個風琴演奏。此表演是以一種名為Teen Taal的十六拍子循環方式演奏,在一小段鼓聲之後風琴的頑固音型加進來,自此到結束沒有改變。不過搭配著類似中國「鑼鼓經」的唱念,他們倒是將塔布拉鼓的節奏變化得淋漓盡致。最特別的是,團隊還跟台下觀眾「玩」起來,一段音樂結束後,只要有人拍手,他們就會衍生另一段花式,直到最後各出奇招,連頑皮豹、麥可.傑克森的旋律都上場,堪稱一絕。

相對於傳統,由Max Riefer、謝振國、陳素音三人所組成的團隊Triokho帶來的樂曲則以前衛與實驗性為主。第一首《喔酷》OKHO是知名作曲家Iannis Xenakis所作,從演奏中可以感受到作品思考結構縝密與三位演奏家紮實的技巧與訓練。另一首《彷彿有一個長出千只手臂的巨靈,正心不在焉地練習著木琴》則是利用三人彈奏鐃鈸以及現場電子音樂的演出。表演者結合各種自由選擇元素的方式,加上電子音樂所需的彈性,讓每一場演出顯得別出心裁。

上半場與下半場的最後一個節目,分別由馬來西亞的Kamrul Hussin & Geng Wak Long及來自印尼峇里島的Gamelan JingGong擔任。Geng Wak Long所演出的內容是「吉蘭丹子民合奏的節奏、音調和律動」因此用的就是他們的傳統樂器來演繹編曲並做即興演出。樂曲一開始由一位演奏家配著拉弦樂器出來演唱,樂曲緩慢、裝飾音甚多,像是傾訴一個故事。接著再由一位女性出場唱著一樣的歌,沒有樂器的她一邊走一邊緩慢舞出姿態,待走到中間時,更下腰演唱,引來觀眾一陣掌聲。之後成員也緩緩齊唱進場,一一就位,在一個令下,擊樂快速演奏,一段一段像是祭祀慶典一樣愈催愈快。第二首以嗩吶為主,高低音劇烈加上模仿笑聲,變化引人發噱,在結束時更以驚人的長音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峇里島的甘美朗組,則帶來《身體說話》Body Tjak和《環環相扣》Kilitan兩首樂曲,前者充滿動感、多元領域及跨文化的表演,結合了身體敲擊樂與峇里火舞,又加上嶄新的節奏概念編排而成。後者以峇里甘美朗其中兩種樂器reong及terompong合奏成環環相扣的樂曲,由於作曲者曾於韓國學習音樂,因此印尼音樂與其他音樂諸如非洲、韓國,以全新方式結合為一體。

當所有曲目演完後,不料Gamelan JingGong取自《身體說話》的節奏又再度響起。正當觀眾納悶時,第一組的非洲演奏家呼喊著相同的韻律進場,才知道一場精心安排的謝幕即將展開。隨著一組組的演出團隊帶入,音樂的厚度也慢慢增加,驚覺所用的元素即使各不相同,卻能夠在單一節奏的演唱或演奏中,聽見他們正在相互模仿、對峙與交融。在最後,演奏家們跟隨著節奏的起源——非洲領唱的口號而呼叫,蔓延到台下跟著熱情呼應,「節奏國度」的深刻意義,盡在眼前的感動中散播到每個人的心中。

節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撫著胸口,便能感受到心臟規律的跳動。打擊樂,更是不分人種、國籍;沒有語言障礙、沒有年齡區別的樂種。回首學習過程,手集團藝術總監吳聖雄感性地說:「我成長的環境,自然接觸豐富的文化,如果不是在這個地方長大,我也許做不出這樣的東西。馬來西亞是一個很美的國家,沒有地震、沒有風災,但有時卻人心惶惶。所以在愈亂的時候,就愈需要藝術撫慰人心。」然而在團隊走過了十九年、邁向第廿年之際,所引發的,豈止是藝術而已。其中孕育的文化能量,卻不是數字可以簡單衡量。就在這一場演出中,我們不僅已看見豐富的資源在馬來西亞展現,也領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擊樂無國界」。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廿四節令鼓  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九八八年由陳徽崇和陳再藩先生共同創立,是一種結合廿四節氣、書法及廣東獅鼓的鼓藝表演,在華人傳統鼓藝的基礎上加以充實創新而成。除了是一項鼓藝表演,也是東南亞華人文化傳承的象徵。表演者為每個節令鼓創作不同的鼓點節奏,搭配吶喊、肢體動作和隊形的變化,形成一個大型的鼓陣演出。起源於新山中華公會承辦的全國華人舞蹈節,該屆舞蹈節的主題「九舞」代表的是第九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同時也呼應《楚辭.九歌》,寓意「古有九歌,今有九舞」。工委會策劃陳再藩原先構思在開幕儀式上以九面南獅鼓串擊,以激昂的鼓聲傳達節慶熱鬧的氣氛,後得到作曲家陳徽崇提供的音樂創作《九鼓雷鳴》。

之後陳再藩在閱讀台灣詩人向陽的作品《四季》時,有感其中廿四節氣手寫現代詩的書法優美,產生以廿四節氣的書法藝術為廿四面單皮鼓「刻背」的構想,以每一面鼓代表一個節氣,形成天、地、人融合一體的表演概念。二○○九年,馬來西亞旅遊與文化部宣布廿四節令鼓成為馬來西亞國家遺產的其中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當地首支專業的廿四節令鼓團隊,便是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的手集團。(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