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在波哥雷里奇指下,有著全新風貌。(寶麗金唱片 提供)

一九八〇年,於波蘭舉辦的第一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被一個來自南斯拉夫的年輕人掀起軒然大波,成爲該項比賽有始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參賽者。話說此人在初賽獲得入圍後即引發評審之一的路易斯.肯特納(Louis Kentner)認爲此年輕人指法怪異居然能入圍,加上肯特納的四個學生慘遭落選,因而認爲評審不公平,憤而退出評審;而在進入決賽時,此年輕人未獲通過,不能參與最後決賽,又引發一九六五年得主阿根廷籍評審阿格麗希抗議,認爲此項比賽的市場導向讓傳統與保守主義者讓這種「渾然天成的鋼琴家」被排除在決賽之外,憤而退出評審席。這位以獨特觀點詮釋蕭邦作品而得到二極評價的人正是波哥雷里奇。

一九五八年生於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波哥雷里奇,七歲即在父親啓蒙下開始音樂敎育,十二歲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院,五年後,進入柴可夫斯基音樂院,隨Vera Gornostaev和Malinin學習,但直至一九七七年,在李斯特音樂院的愛麗絲(Alice Kezeradze)指導下,波哥雷里奇的鋼琴才有了較全面性改變,這位對他影響至鉅的老師,日後也成了他的太太。

波哥雷里奇在國際比賽中獲奬無數,一九七八年參加於義大利Treni舉辦的Alessandro Cassagrande國際鋼琴大賽獲得首奬,一九八〇年再獲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首奬,但眞正使他聞名於世的,卻是一九八〇年華沙國際蕭邦大賽中遭除名於總決賽外的爭議風波。此事件雖打碎了他可能在同一年連奪二項鋼琴比賽大奬的希望,卻使波哥雷里奇迅速竄起樂壇,成爲各方急欲邀約的鋼琴家。

波哥雷里奇對音樂的詮釋至今仍時有爭議,但他依然故我不爲所動,此舉雖遭許多衛道人士的極力批評,但也引來了許多死忠派樂迷,使得波哥雷里奇每張CD皆有令人眼紅的銷售成績。但波哥里奇並不因此而自滿,相反地,他對每一次的錄音都相當謹愼,沒把握時絕不輕易錄製新曲,所錄曲目必再三硏究,直到認爲成熟了,才呈現於樂迷耳中,也因此,波哥雷里奇的CD在市場上一直有著不錯的評價。此次來台演出,熱情的「波」迷將可一飽耳福,而尙未見識其琴藝的聽衆亦可藉機一窺這位當年被阿格麗希喩爲天才、並爲其退出評審席抗議的鋼琴怪傑指下風采。

(本刊編輯 錢麗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