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復刻.經典—莫札特Vs德弗札克」音樂會演後謝幕。(Taiwan Connection 提供)
演出評論 Review

想不到才見面,別離又在明天

過去的十一年來,在演出的可能性上持續的探索與實驗,TC的成就有目共睹。久別重逢,不論TC的表現是一如往昔,還是更有精進,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這個樂團的演奏水平。對於樂迷而言,能夠持續聽到TC,從他們的音樂中認識更多的可能性,跟隨著TC體驗各種未知的領域,無疑是最大的幸福與樂趣。然而此番重出江湖,過去之所以沉潛三年的主因,似乎沒有真正的解答……

過去的十一年來,在演出的可能性上持續的探索與實驗,TC的成就有目共睹。久別重逢,不論TC的表現是一如往昔,還是更有精進,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這個樂團的演奏水平。對於樂迷而言,能夠持續聽到TC,從他們的音樂中認識更多的可能性,跟隨著TC體驗各種未知的領域,無疑是最大的幸福與樂趣。然而此番重出江湖,過去之所以沉潛三年的主因,似乎沒有真正的解答……

Taiwan Connection「復刻.經典—莫札特Vs德弗札克」

9/3 台北 國家音樂廳

儘管節目介紹不厭其煩地告知,假使本場音樂會,不是由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鳴鑼開道,坐在台下聆聽的樂迷,依然很難相信Taiwan Connection(TC),已經休息三年了。

從黏滯轉為開闊  盡展樂團水準

闊別三年的重逢,證明即使身經百戰如胡乃元,依然近鄉情更怯。過往胡乃元的領軍,既有「槍在手,跟我走!」的霸氣外漏,更多的是自在逍遙的名士風範。然而當晚的協奏曲,內有謹言慎行的生硬織體,黏滯的音色更讓風格進退失據,作曲家與演奏家慣有的靈氣與創意,都怎一「怯」字了得。甚至在獨奏的裝飾奏時,始終無法擺脫拘束感的胡乃元,都少見以往的慧黠與灑脫。雖說三年的暫別,對於需要舞台與觀眾的表演藝術工作者,是個無法忽略的軟肋。但TC的各方好手,三年中仍然持續有其他的演出活動——誠如胡乃元所言,「這三年我們並未真正停歇」。也許,當天的集體氛圍,演奏者的心跳就像那達達的馬蹄聲。

但在開場的短板之後,胡乃元與TC好像將各種複雜的情緒,透過協奏曲作為一個旋轉門,悉數洗了個乾淨。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的樂音一出,中提琴就宛若衝開之前那些黏膩的桎梏,第一主題何其有機與侵略性地破空而出。每個主題與轉調間的掌控,TC都宛若利用指尖的換檔撥片白駒過隙。四個樂章的比重與平衡恰到好處,難得的是在激進的靈魂與俐落的身段下,音色總是維持在高檔的水平上。Molto Allegro帶出的悲劇性格不是為賦新詞或是病酒悲秋,反倒是接近啟蒙運動的終極辯證。行板樂章沒有激情後的寧靜,反倒是殘留舌根的苦澀與不解。然後你幾乎聽得出在小步舞曲中,每一次莫札特的跺腳,從不豫、不平、不解,最後在甚快板的終樂章中,以犬儒包裹激進地傾巢而出。闊別三年,這才是TC該有的水準。於是我們想起,一千多個日子對於藝術家的沉澱與內觀,微滄海之一粟耳。

經歷了腎上腺素的劇烈起伏,下半場德弗札克的《絃樂小夜曲》,胡乃元與TC終於回到了文質彬彬。作曲家的波西米亞懷鄉基調,在TC高貴的音色下,暈染得有如泛黃寫真中的追憶青春。在莫札特的g小調,這個團像是吃了大力丸;但在德弗札克的G大調中,仙丹妙藥好像僅僅半場休息的十五分鐘,盡化為一甲子的深厚內力。全曲中隨手可及的優美主題,TC營造出一種薄如蟬翼的表面張力,聲部的對話也不是濃油赤醬,水波不興的外表下,卻自然流瀉出內在情感的微微翻攪。儘管TC與德弗札克的故鄉不同,但在田園山水的同理心上,演奏者、作曲家與台下的聽眾,此時同乘扁舟,共赴音樂彼岸。

只能珍惜每次演出  期待下次重逢

過去的十一年來,在演出的可能性上持續的探索與實驗,TC的成就有目共睹。久別重逢,不論TC的表現是一如往昔,還是更有精進,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這個樂團的演奏水平。對於樂迷而言,能夠持續聽到TC,從他們的音樂中認識更多的可能性,跟隨著TC體驗各種未知的領域,無疑是最大的幸福與樂趣。然而此番重出江湖,過去之所以沉潛三年的主因,似乎沒有真正的解答……

TC,究竟應該connection還是connect?前者的主詞是誰?後者的受詞為何?這個內在矛盾不會,也不應該是聽眾欣賞TC的本質問題。但對於TC而言,卻又是命懸一線的重要課題。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內在矛盾,對於愛樂人而言,只能珍惜每一次TC的演出,等待下一次未知的久別重逢。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