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湧進歐洲的難民潮,引發藝文界的持續關注,除了創作相關作品與邀流亡者上台演出,艾瑞爾.西貝兒與茱蒂絲.德波兒兩位法國導演在今年九月成立了「流亡藝術家工作坊」,讓來自於十五個國家、多達一百五十名不同專業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可以持續創作,並透過語言課程、心理輔導和法律諮詢,協助他們能夠順利地融入法國當地文化、取得合法居留權,以重振自己的藝術事業。
自二○一一年敘利亞爆發內戰以來,來自中東與非洲的大量民眾試圖橫越地中海,引爆了「歐洲難民危機」。六年間,偷渡過程中發生的船難與非人道的待遇已犧牲了上萬條人命。二○一五年庫德族三歲孩童溺斃在海邊的殘酷景象至今仍讓人不勝唏噓。近年來,歐陸劇場出現許多討論難民議題的作品,無論是控訴戰爭暴行、尋求社會和解的紀實創作,或是讓非法移民直接登上舞台的演出。劇場成為反映現世衝突,強調人道精神的重要媒介。然而,落幕之後,藝文界人士該如何為爭取居留權的流民發聲、幫助他們融入龐雜的歐洲社會體系?
藝術家介入難民問題 讓流亡者持續創作
艾瑞爾.西貝兒(Ariel Cypel)與茱蒂絲.德波兒(Judith Depaule)兩位法國導演長期關注人權議題。面對敘利亞難民潮的湧入,他們的劇團「匯流」(Confluences)不但收容了許多流離失所的民眾,也舉辦「危難藝術節」(Festival Périls),向法國民眾介紹流亡藝術家的作品。二○一六年底,在屋主壓力與財務虧損之下,劇團被迫搬離原址,暫停運作。然而,這兩位導演卻沒有放棄繼續援助難民的想法。在法國文化部、國家表演藝術推廣中心(Office National de Diffusion Artistique)與巴黎市政府的協助之下,這兩位導演在今年九月成立了「流亡藝術家工作坊」(Atelier des artistes en exil)。對他們來說,這群文藝工作者不僅傳承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命脈,也用被壓迫者的生命經驗讓人正視世界紛亂的局勢。
流亡藝術家工作坊坐落於巴黎十八區一間即將拆毀的辦公大樓當中,共占地三百多坪。這個場地免費提供畫室、練團室、辦公室與排練場等十九個多樣性空間,讓被迫移居的藝術家可以從事創作。成立不到兩個月,工作坊共匯集了一百五十名不同專業領域的藝術工作者:畫家、雕塑家、作者、影像工作者、音樂家、劇場導演、演員或是舞者。來自於十五個國家的創作者當中,某些人因戰亂而出走,而有些人卻因信仰、政治理念、性向、甚至是言論自由而遭當地政府迫害。無論資歷深淺,工作坊歡迎所有想要持續創作的難民,無論是已經累積許多經驗的藝術家,還是因逃難而中斷專業訓練的年輕學子。它不但提供場地與資源,也促成藝術家之間的彼此合作,並協助他們與專業人士接洽。除此之外,此中心也提供流亡創作者語言課程、心理輔導和法律諮詢,讓他們能夠順利地融入法國當地文化、取得合法居留權,以重振自己的藝術事業。
「流亡視角」藝術節 讓難民藝術家發聲
十一月中,流亡藝術家工作坊也在國立移民史博物館舉辦「流亡視角」藝術節(Festival Visions d’exil)。為期一週的藝術節包含了劇場、行為藝術、音樂會、展覽和電影等多項文化活動,也會舉辦探討難民問題的座談會。透過這場盛會,西貝兒與德波兒除了企圖呈現工作坊的創作者,也希望讓一般民眾了解流亡者為何必須離鄉背井?他們怎麼越過邊境,尋找棲身立命之所?在抵達歐洲之後,他們又如何突破層層文化阻隔,學習外語、換另一種方式去思考和創作?兩名導演希望藉此能扭轉保守人士對難民的成見,真實地體現流亡者顛沛流離的生活。
儘管工作坊開幕後隨即獲得法國文化界人士的關注,但它未來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考驗。兩位導演仍努力尋求讓機構長駐的地點與經費。的確,歐洲藝文界人士或許應該思考如何確切地陪伴流亡民眾,給予他們一次自力更生的契機,而不是以人道精神為藉口消費難民議題,博取他人同情的目光。